怎么可以看到性?

怎么可以看到性 怎么可以见性 各位,有没有时常听到一句话 溪声皆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(有时候写成法王身) 哇,太好了 各位,我问你们哦 溪声跟山色,是即非(性)还是是名(相)? 是名嘛, 可是皆是广长舌,皆是清净身(法王身). 请问法王身,广长舌,是属于即非(性)还是是名(相)? 即非啊。 所以各位,真正大彻大悟者,窗外黄花莫非般若,庭外翠竹尽是真如.

舍利弗发菩提心

舍利弗发菩提心 舍利弗一发菩提心,帝释天就化现来试验他。示现一个小姑娘,童女,坐在路边上哭。舍利弗就走到跟前问:“你不要悲哀,有什么困难,我可以帮你解决,你跟我说。”童女:“我求的,你解决不了,你没有那么大的菩提心。”他说:“我刚发过菩提心。”她说:“好吧!我跟你说,我妈妈现在生一个极特殊的病,抓了一服药,这个药有了,药引子没有。”“那个药引,不很困难,你去找去,或者买去。”她说:“买不到的,这药引子要人的眼睛。”舍利弗说:“我刚发菩提心,就遇到了,该我发大心了,好,我布施你个眼睛。”   他就挖了一个眼睛给她。童女:“这个眼睛不对!”“怎么不对了?”“我需要的是左眼,你挖的是右眼。”舍利弗就烦恼:“你怎么不早说,好!既然我已经发了心,就把这左眼也挖下,两个都给你。”那小姑娘拿来一闻:这眼睛这么腥臭,怎么能入药?啪!就给摔到地去,拿脚给踩了,一踩还出个响。舍利弗就退心了,说菩萨道难行,碰到这样的众生,他没有办法,退失了菩提心。

大势至菩萨孝亲报恩的故事

大势至菩萨孝亲报恩的故事 大势至菩萨头顶的肉髻上,有一宝瓶,盛诸光明。 种种的佛事,都能在那光明中显现出来。 例如念佛拜佛,或者讲经说法,或是打斋供众,都能在那宝瓶的光明里面现出来。 瓶子里最初不是盛着光明,而是盛菩萨父母的遗骨。 他听阿弥陀佛说:父母深恩难报,只有通过修行办道,度父母脱三界,才能报答父母恩。 大势至菩萨最初发心修道之时,他的父母早已弃世。 于是,他将父母的遗骨,用瓶子盛装,顶在自己的头上,来修行办道,将自己修行办道的功德,时时回向父母,祈求三宝加被他的父母能够得道,超出 三界。 那时候大势至菩萨初发心出家,还是凡夫,他父母的遗骨,亦是凡夫的骨头,因为大势至菩萨勇猛精进办道之故,转凡成圣,证得了菩萨果位。 随之变化的盛有父母遗骸的瓶子也变成一个宝瓶,父母的遗骨也变成了一片光明。

佛说摩登女经

佛说摩登女经 1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06070705343750302&wfr=spider&for=pc 这个故事在《佛说摩登女经》、《佛祖统纪》以及星云法师的《释迦牟尼佛传》中均有记载,故事的情节大致如下: 一次法会之后,佛与诸弟子接受了波斯匿王的供养。独独侍者阿难没赶上饭点,只好一个人入舍卫城中乞食。走了很久,钵中空空,饥渴难耐。这时,阿难见到一位少女在水井边打水。 要知道,当时佛陀规定,出家人是不事生产的,就算你守着一口井,也不能自己打水喝。所以,阿难如遇活菩萨,赶紧上前去求少女布施一碗水。这个少女便是故事的女主角——摩登伽女。 摩登伽女面前,突然出现了一位魁梧高大、相貌庄严,具足了常人无有的转轮圣王三十相的年轻沙门,而且这个和尚还双眼直勾勾望着她。摩登伽女赶紧回避,也不答话。因为根据当时的《摩奴法典》,首陀罗种姓的贱民是不能随便与婆罗门或刹帝利阶层对话、接触或交往的。 尽管阿难十分礼貌,十分英俊,摩登伽女两腮发红,什么都不敢做。那一瞬间,阿难看出了她的心思,便微笑着对她说:“佛说众生平等,没有等级之分,首陀罗种姓之人也能供养沙门。所以,请姑娘您布施我一碗水好吗?” 这一笑,笑入了少女的心坎。摩登伽女笨手笨脚地接过阿难的钵倒上一碗水,小心翼翼地捧到他的手心。阿难大口喝下,解了渴,时候不早,僧人有过午不食的规矩,就客客气气、面带微笑地辞别摩登伽女往它处乞食。 古井旁的这次邂逅,少女恋上了阿难,她害了相思病,日渐憔悴。摩登伽女的母亲得知缘由,便去找阿难说要将女儿嫁给他。阿难乃王室子弟,若要娶妻,什么样的女子找不到,况且他已出家,又怎么能有成家的想法? 遭到阿难拒绝后,摩登伽女之母便设了一计,说要供养阿难,顺道让摩登伽女死心。实则,摩母打算先将阿难诱骗回家,然后以巫蛊之术将阿难迷惑。当晚,便为阿难与摩登伽女操办婚事,准备洞房。 眼见着“虞姬上霸王”,阿难将破戒。虽说阿难并未证道,毕竟跟随佛这么久,定力异于常人。危机一刻,他一心念佛,道力交感,佛得知了阿难之危,赶紧派文殊菩萨率众救人。同时,其余僧人在佛的带领下持楞严咒为阿难定力加持。 就这样,在整个僧团的佛力加持下,阿难坚持到文殊菩萨赶来,成功将他解救。 故事的最后,摩登伽女不愿放弃,跑去求佛。佛问:你喜欢阿难的什么?摩登伽女回答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阿难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我都喜欢。于是佛请摩登伽女喝阿难的洗澡水,并承诺她:只要她喝下,就同意阿难娶她为妻。 摩登伽女犹豫了,为什么要喝洗澡水呢?佛说,眼中有泪、鼻中有涕、口中有唾、耳中有垢,每个人身上都很脏,如果你爱他的一切,这些都是阿难身体的一部分,你为什么不能接受呢?摩登伽女一听,当场放弃了爱情,证得阿罗汉果。 至于为什么阿难会走“桃花运”,摩登伽女为什么会证阿罗汉果?一切绝非偶然,乃是摩登伽女曾与阿难做了500世夫妻。阿难的故事告诉我们:桃花运不是劫,而是过去的缘。至于你把不把握,那是将来的缘 《摩登伽经》卷上:度性女品第一   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舍卫国。祇树给孤独园。与诸比丘。围绕说法。于晨朝时。尊者阿难。着衣持钵。入城乞食。分卫已讫。还祇洹林。于其路次。有一大池。聚落人众。游集其上。池侧有女栴陀罗种。执持瓶器。始来取水。长老阿难。往到其所语言。姊妹今我渴乏。甚欲须饮。见惠少水真。是时施女言。大德我无所吝。但吾身是栴陀罗女。若相施者。恐非所宜。阿难言。姊我名沙门。其心平等豪贵下劣。观无异相。但时见施。不宜久留。时彼女人。即以净水。授与阿难。阿难饮讫。还其所止。其去已后。此女便取阿难容貌音声语言威仪等相。深生染着。欲心猛盛。作是念言。若使我得向去比丘以为夫者。不亦善乎。复作是念。我母善咒。或能令彼来为吾夫。我当向母具宣斯事。时此女人。持水还家。诣其母所。而作是言。阿难比丘。是佛弟子。我甚爱乐。欲得为夫。如母力者。能办斯事。唯愿哀愍。必满我愿。母语女言。有二种人。虽加咒术。无如之何。何者为二。一者断欲。二是死人。自余之者。吾能调伏。沙门瞿昙。威德高远。波斯匿王。极生信敬。若脱知我将阿难来。栴陀罗辈。皆被残灭。且复瞿昙烦恼已尽。及其眷属。咸离欲秽。我昔曾闻。断生死者。宜加恭敬。如何于彼反起恶业。女闻是已。悲泣而言。若母不得阿难来者。我必定当弃舍身命。假令瞿昙而违我愿。亦复不能久留于世。设得之者。众愿满足。母闻斯言。惨然不悦。而告之曰。莫便舍命。我必能令阿难至此。尔时女母。于自舍内。牛粪涂地布以白茅。于此场中。燃大猛火。百有八枚妙遏迦花。诵咒一周。辄以一茎投之火中。其咒言曰。   阿磨利 毗磨利 鸠鸠弥 三磨祢 移 那婆头赐 频头弥车养。   提菩跋利沙提 毗地踰多提揭阇提 毗三磨耶 磨罗阇 三磨提 跋陀夷阇。   若天。若魔。若乾闼婆。火神。地神。闻我是咒。及吾祠祀。宜应急令阿难至此。作是语已。尊者阿难。心即迷乱。不自觉知。便行往诣栴陀罗舍。尔时女母。遥见阿难安详而来。告其女曰。阿难比丘。已来近此。汝今应当敷置茵褥。烧香散花。极令严净。女闻母言。欢喜踊悦。庄饰堂阁。安置宝座。净治洒扫。散众名花。尔时阿难。既到其舍。悲咽哽塞。泣泪而言。我何薄祐。遇斯苦难。大悲世尊。宁不垂愍加威护念令无娆害。尔时如来以净天眼。观见阿难为彼女人之所惑乱。为拥护故。即说咒曰。   悉挮帝 阿朱帝 阿尼帝。   于是世尊。说此咒已。而作是言。吾以斯咒。安隐一切怖畏众生。亦欲利安诸苦恼者。若有众生无归依处。我当为作真实归依。尔时世尊。复说偈曰。   戒池清凉净无垢  能浴众生烦恼热   若有智者入此池  无明闇障永灭尽   是故三世诸贤圣  咸皆顶戴共称叹   若我真实浴此流  当令侍者速还返   尔时阿难。以佛神力。及善根力。栴陀罗咒。无所能为。即出其舍。还祇洹林。时彼女人。见阿难归。白其母言。比丘去矣。母告之曰。沙门瞿昙。必以威力。而护念之。是故能令吾咒断坏。女白母言。沙门瞿昙。其神德力。能胜母耶。母语女言。沙门瞿昙。其德渊广。非是吾力所可为比。假令一切世间众生。所有咒术。彼若发念。皆悉断灭。永无遗余。其有所作。无能障碍。以是因缘。当知彼力为无有上。尔时阿难。往诣佛所。头面礼足。在一面立。   佛告阿难。有六句咒。其力殊胜。悉能拥护一切众生。能灭邪道。断诸灾患。汝今宜可受持读诵用自利益。亦安乐人。若比丘比丘尼。优婆塞优婆夷。欲利安己饶益众生。皆当受持六句神咒。阿难。此咒皆为过去六佛所共宣说。今我释迦牟尼三藐三佛陀。亦说是咒。大梵天王。释提桓因。四天王等。皆悉恭敬受持读诵。是故汝今宜加修习赞叹供养。无令忘失。即说咒曰。   耶头多 安茶利 槃茶利 抧由利 他弥曷赐帝 萨罗结利毗槃头摩帝大罗毗沙 脂利 弥利 婆腻邻陀 耶陀三跋兜 罗布罗波底 迦谈必罗耶。   佛告阿难。若有众生。受持如是六句神咒。临应刑戮。以咒力故。轻被鞭挞。而得免脱。若当鞭挞。此咒因缘。呵责得免。若应呵责。由此神咒威德力故。永无呵毁。坦然安乐阿难我不见沙门婆罗门。若天魔梵人。及非人。受持此咒。而被娆害。唯除定业。无如之何。 时栴陀罗女。于夜过已。沐浴其身着新净衣首戴花鬘。涂香严饰。金银环佩。璎珞其体。徐步安详。向舍卫国。到城门已。住待阿难。阿难晨朝。入城乞食。女见其来。深生欢喜。随之而行。终不舍离。进止出入。恒随逐之。尊者阿难。见如是事。极怀惭愧。忧惨不悦。还出城外。至祇洹林。顶礼佛足。却坐一面。白佛言。世尊。栴陀罗女极娆逼我。行住进止而不舍离。唯愿世尊。慈加拥护。   佛告阿难。汝莫愁恼。吾当令尔得免斯难。佛时世尊。告女人曰。汝用阿难以为夫耶。女言。瞿昙实如圣教。佛言。善女婚姻之法。须白父母汝今为问所尊未耶答曰瞿昙。父母听我。故来至此。佛言。若汝父母已相听许。可使自来躬见付授。女闻斯言。礼佛而退向父母所。修敬已毕。却住一面。白父母言。我欲阿难以用为夫。唯愿垂愍。与我俱往。亲自付之。于是父母往诣佛所。顶礼佛足。在一面坐。女言瞿昙。吾亲已至。尔时世尊。即问之曰。汝实以女与阿难耶。答言。世尊诚如圣教佛言。汝今便可还归所止。时女父母。礼佛而退。于是如来告女人曰。若汝欲得阿难比丘以为夫者。宜应出家学其容饰。答曰。唯然敬承尊教佛言善来便成沙门。鬓发自落。法衣在身。即为说法。示教利喜。所谓施论。戒论。生天之论。欲为不净出要最善。又此欲者。众苦积聚。其味至少。过患甚多。譬如飞蛾。为愚痴故。投身猛焰。而自烧害。凡夫颠倒。妄生染着。为渴爱所逼如逐焰之蛾。是故智者舍而远之。未曾暂起爱乐之想。时比丘尼。闻说是已。心喜悦豫。意转调伏。尔时世尊。知比丘尼心意柔软。离诸恼障。即为广说四真谛法。所谓是苦。是苦习。是苦灭。是苦灭道。时比丘尼。豁然意解悟四圣谛譬如新净白氎易受染色。即于座上。得罗汉道。更不退转。不随他教。顶礼佛足。白佛言。世尊。我先愚痴。欲酒所醉。扰乱贤圣。造不善业。唯愿世尊。听我忏悔。佛言。我已受汝忏悔。汝今当知。佛世难遇。人身难得。解脱生死得阿罗汉。亦为甚难。如斯难事。汝已得之。于佛法中。获真实果。所谓生死已尽。梵行已立。所作已办。不受后有。是故汝今宜应精进。慎莫放逸。 ——《摩登伽经》卷上 何因待我佛顶神咒。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。于我法中成精进林。爱河干枯令汝解脱。是故阿难汝虽历劫。忆持如来秘密妙严。不如一日修无漏业。远离世间憎爱二苦。如摩登伽宿为淫女。由神咒力锁其爱欲。法中今名性比丘尼。与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。知历世因贪爱为苦。一念薰修无漏善故。或得出缠或蒙授记。如何自欺尚留观听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。疑惑销除心悟实相。身意轻安得未曾有。重复悲泪顶礼佛足。长跪合掌而白佛言。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。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。引诸沉冥出于苦海。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。妙觉明心遍十方界。含育如来十方国土。清净宝严妙觉王刹。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。我今犹如旅泊之人。忽蒙天王赐以华屋。虽获大宅要因门入。唯愿如来不舍大悲。示我在会诸蒙暗者。捐舍小乘必获如来。无余涅槃本发心路。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。得陀罗尼入佛知见。作是语已五体投地。在会一心伫佛慈旨。 ——《楞严经》卷四 阿难汝问摄心。我今先说入三摩地。修学妙门求菩萨道。要先持此四种律仪。皎如冰霜。自不能生一切枝叶。心三口四生必无因。阿难如是四事若不失遗。心尚不缘色香味触。一切魔事云何发生。若有宿习不能灭除。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。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。且汝宿世与摩登伽。历劫因缘恩爱习气。非是一生及与一劫。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。彼尚淫女无心修行。神力冥资速证无学。云何汝等在会声闻。求最上乘决定成佛。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。若有末世欲坐道场。先持比丘清净禁戒。要当选择戒清净者。第一沙门以为其师。若其不遇真清净僧。汝戒律仪必不成就。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。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。然后结界建立道场。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。放大悲光来灌其顶。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。若比丘尼白衣檀越。心灭贪淫持佛净戒。于道场中发菩萨愿。出入澡浴六时行道。如是不寐经三七日。我自现身至其人前。摩顶安慰令其开悟。 —–《楞严经》卷七

广化法师重罪轻报的故事

吃肉还有一个更严重的,就是你吃它半斤,将来还要还它八两,因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!那个动物也没有说,我高高兴兴的供养你、给你吃,它没有说;你吃它,它不高兴,它很怨恨,将来它要报仇的。所以这个报仇就麻烦了,不晓得哪一生、哪一世,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」。这就是我们伤害众生、吃众生肉,它将来会来报复,这个事情是真的。我们都知道,在台湾有一位叫广化老法师,这位法师很有名,人家称他叫什么?叫跛脚法师。 为什么叫跛脚法师?因为这个法师他过去还没有出家之前他是一个军人,他在一个岛上当军人。他做财务、军需,所以用钱比较方便。在这个岛上,他叫小兵每天去买一只鸡给他吃,所以一天吃一只。他在这里住多久?住了大概四、五年,你想想,这不得了,一天一只鸡,一千多只鸡!有一天他还要吃鸡,这个小兵跟他报告,他说报告长官,今天买不到鸡。他说为什么买不到鸡?他说整个岛上的鸡都被你吃光了。他不相信,就把这个小兵带著,开著吉普车,整个岛上到处去找,真的找不到一只鸡,统统被他吃光了。这下他起恐惧心,从此以后不敢再吃肉了,改吃素。后来学佛出家,出家以后戒律持得很精严,劝人家吃素,劝人家念佛。 有一天,他在闭关的时候,在洗澡,结果在洗澡的洗澡间,突然间看见很多鸡要啄他,几百只鸡,他一闪躲就摔倒在地上,把腿给跌断了,后来变成跛脚法师了,严重的时候还坐轮椅。后来我们师父去看他,他跟我们师父是很好的朋友。结果我们师父去看他,他跟我们师父讲,他说这个叫什么?叫重罪轻报。你看看本来造这么重的罪,吃了这么多只鸡,要堕地狱,要受苦!现在呢?现在提前受,而且重罪变轻了,跌个腿而已。那后来他念佛往生的时候,瑞相不错,还能够自在的念佛往生。所以这是说我们过去虽然造了很重的罪业,我们伤害了很多众生,现在回头还来得及!赶快的忏悔,赶快的念佛,来回向给它们。甚至於我们今天在修学的路上,遇到了种种的不顺,种种的灾难、横逆,我们心里面要很高兴、很欢喜,为什么?这个叫重罪轻报,把我们的罪业还得差不多了。所以这个业障就可以消除了,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障碍了。 所以遇到逆境恶缘,心里面充满了感恩,非常的欢喜,非常的高兴,作还债想。所以这是好事,这不是坏事,这是告诉我们,在这个世间我们种种的这些苦难,对於修行人来说都是好事。所以这个世间充满著种种的苦难!而且这个毒还包括什么?包括我们贪瞋痴的三毒烦恼。所以念佛它最好的地方,就是可以断除贪瞋痴,消我们最重的业障。所以过去灌顶法师说过一句话,他说用任何方法这个业障都消不了的,你看用经、咒语来消都消不掉的,很严重的业障,最后这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消。所以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,包括我们现在的这些天灾人祸,如果大家能够齐心念佛,真的可以化解这些灾难。所以我们真正了解到,我们念佛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议。

志公和尚

梁武帝时代,当时有一位高僧叫志公和尚,他有很大的神通。当时佛教兴起不久,有一个风俗就是大户人家有喜事都要请和尚来念经,叫“念吉祥经”,就是希望为这家人求福的意思。 一次,一个有钱人家的儿子娶媳妇,便请志公和尚去念经。他一踏进门口,便叹息道: 古古怪,怪怪古,孙子娶祖母。 猪羊炕上坐,六亲锅里煮。 女食母之肉,子打父皮鼓。 众人来贺喜,我说真是苦! 原来,这个儿子出生后他的祖母非常疼爱他,总怕他的父母照顾不好他。在他一岁多这位祖母就去世了,在临终时,她拖着孙儿的手,心里很舍不得。她说:“你们都成家立业,惟独我这个小孙儿,没有人照顾。唉!怎么办呢?”说完便带着这个牵挂去世了。因为这一念牵挂,结果促成了这位祖母来世和孙子的姻缘。祖母死后神识便托生到邻村成为一个女孩,女孩长大后成了孙子的媳妇。所以说“孙子娶祖母”。 志公和尚往炕上一看,原来,炕上坐的六亲眷属都是从前这家养的猪呀羊呀,后来被宰了吃肉了,现在都投生为人回来做了他家的亲戚,所以便说“猪羊炕上坐”!志公和尚往菜锅里一看,以前专吃猪羊的六亲眷属,现在反而投生为猪羊回来受人烹割,在锅子里还债,因此便说“六亲锅里煮”。 在外面,一个女孩子正在吃猪蹄子,吃得津津有味,这只猪原来是她前世的母亲,所以说“女吃母之肉”。 志公和尚再看看那些奏音乐的,打锣鼓、吹喇叭、吹笛子,好不热闹!有个人用力地打鼓,鼓是驴皮造的,而这驴竟然是他前世的父亲啊!所以说“子打父皮鼓”。 于是,“众人来贺喜”,大家都以为这是喜庆之日,但志公和尚却叹息:“我说真是苦!”

光厚和尚-民国时期四川“活罗汉”

在世罗汉 不世奇僧 —-民国时期四川“活罗汉”光厚和尚 1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11889821 南师怀瑾先生在成都时,师傅袁焕仙大居士某日说带他去拜访一位世外高人,并希望南师也能拜其为师。他告诉南师,他本人和师母袁夫人都是这位高人的皈依弟子。袁师是得道高人,行为不拘一格,他所皈依的师父自然非同凡俗了!袁师告诉他,此人是真正的在世大阿罗汉,成都非常有名的一代奇僧—光厚和尚。 光厚和尚当时居住在成都东门外一个城隍庙,庙子乱七八糟的,象土地庙一样,他师兄光前和尚和他同住在一起。 貌奇 光厚和尚相貌奇异:个矮、眼大、嘴阔、鼻小、耳细。 南师这样讲述:“一去一看,(光厚和尚)长不满三尺,比我还矮得多。长得样子真漂亮,怎么漂亮法?两个眼睛大大的,像枇杷那么大;鼻子小的像大蒜那么小,真的哦;嘴巴大大的,弯上去,像菱角一样;耳朵像棋子一样,圆圆的、小小的,戴了一个金丝的大眼镜,光个头,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。” 行怪 光厚和尚一年四季穿同一件百纳衣,不洗不换,南师说衣服看起来很脏,但是挨拢去闻闻没有什么臭味。就这样一件衣服,冬不冷,夏不热。 据光厚和尚皈依弟子萧天石先生介绍,光厚和尚即使大热天穿皮裘于烈日之下,也可以“不张伞,不戴笠,不挥扇,不用巾,健步如飞,行数十里或数十百里,不息不汗,不喘不倦,行所无事然。此则为妇孺皆知之事也”。 光厚老和尚童年出家,自证道后四十余年,不睡不眠,每夜都通宵静坐。他的卧室无床几,无被盖,无蚊帐,仅一蒲团而已。在其闭关期中,所用的蒲团还是石蒲团。 光厚和尚为人可谓极为超脱,无拘无束。南师初见和尚,要皈依,行跪拜礼,和尚说不要拜了,没关系的,实在要行礼,要南师念三次“南无佛,南无法,南无僧”就行了,简简单单。 光厚和尚有时剃光头,有时留发半寸长,有时候长到两三寸也不剃。身上有了虱子,爬出来了,南师说:“师父啊,这里有个虱子。”和尚马上说:“不要杀生,交给我,交给我。”然后把这个虱子拿过去,裤腰上一放,说它这样就会不服水土,就完了。 每次弟子们请他去素菜馆吃素斋,和尚都满口答应。但和尚极为节俭的,点了多少菜必须吃光多少菜,而且每个盘子他还要舔干净一遍才罢。 南师曾和同学一起“串通”师傅袁焕仙居士,以吃饭为由和光厚和尚开过一个玩笑,看看和尚到底能吃多少,到底有多奇。先让同学出面请和尚吃素斋,上了一桌菜,同学找借口自己不能吃,和尚把同学骂一顿,“怎么搞的,一直吩咐你不能多叫,浪费,暴殄天物,罪过啊”。骂完了他把一桌饭菜独自吃下去。然后同学说带他去找南怀瑾,路上南师正好提一碗素面来,说是怕师傅没吃饭。和尚说我过午不食的,南师说那倒掉呗,和尚不肯,又吃完了。接着他们一道去找袁焕仙师,经过三义庙,有个茶馆,袁师在那等着,摆了油炸麻花等小吃,和尚说他们都请我吃过了呵,没办法,只好又吃完了。和尚袖珍体态,谁知食肠却如此宽大。 技神 光厚和尚行医为生。他每天上午在其城隍庙开门看病,求医者一、二百人。 他看病,非常奇特,不把脉,不开方,不教吃药,而是“以大拇指头烧病”,已非常人所为了。南师第一次随袁师去拜见和尚,正好和尚接诊,对此南师有精彩讲述—- “庙屋里两排坐的百把人,等和尚看病。和尚一手里拿个洋油灯,另只手一个大拇指头在这个灯上面烤。这样的,也不晓得烫到没有。 然后他走到病人身边,问:你那里痛啊? — 头痛。 — 好。和尚把大拇指从灯上移开,直接按到病人头上。 那个病人叫起来:不得了,师父啊,好痛、好烧哦,好烧哦,轻一点,轻一点,唉唷,好烫啊,啊…… 和尚说:烫一下就好了,好了,好了……嘿,还真就好了。 给他钱,你自己放到他抽屉去;不给他钱,你走你的,他也不问。 然后第二个,哪里痛,肚子痛,按肚子,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牙痛按牙齿。 我在那里看,这是什么,后来我才知道,他根本就不需要用这个灯,他随便那里给你摸都会好的,但是他绝不愿意暴露,所谓有功夫神通,故意弄个灯,我们就等他,看他玩,一下子百把个病人,只要个把两个钟头,收拾得清洁溜溜,都搞好了。” 据光厚和尚弟子萧天石先生说,老和尚自称此为“三昧普火疗法”。当年,萧先生大病,中西医均束手无策,连全国著名的陈玉林医生也认为难以救治,嘱其夫人曹哲士准备身后事。后经南师介绍,求治于光厚和尚,竟不药而愈,起死回生!萧先生因此得缘皈依大阿罗汉! 袁焕仙师傅曾告诉南师一事,南师说: 有一次袁师傅老丈母娘生病快要死了,夫人便和他吵,要他救治老人。袁师被她吵烦了,和夫人坐了一部车子到东门找光厚师父去。 光厚师父刚好病人医得差不多了,问:你们两个来干什么? 袁师说:“师父啊,我妈妈病了。” “什么病啊?” “病得快要死了,真的快要断气了,没有办法,求师父去。” 和尚一听,不肯去,说:“要死我有什么办法,要死没有办法的,要死治不好的。” 然后我那个老师作风素来很特别的,把师父一架,说:“师父啊,要去也去,不去也要去。”…

修慧不修福,罗汉托空钵;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

修慧不修福,罗汉托空钵;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 1https://weibo.com/ttarticle/p/show?id=2309404244415601313440 ​​罗汉和大象的故事 : 从前,有兄弟二人随佛出家。哥哥每天精进持戒,打坐参禅,却忽略了随众作务,只勤修定慧,少修福德;弟弟则是勤劳工作,布施济众,广修福德,但不能守持如来清净戒律,多有毁犯。 后来哥哥往生之后转世为佛陀的弟子,修得了罗汉道,而弟弟却投生到大象群中,变成了象王。因为这头象前世布施修福,这一生有大福报,不但色泽美丽光滑,更是力大无比。 国王非常宠爱这头大象,把大象封为“百户王”,并用金银珠宝把它装饰起来,并派专人照顾大象的饮食起居,让他在宫廷过著舒适奢华的 生活。 修成罗汉的哥哥情况就不一样了,一次国内饥荒,罗汉哥哥他衣衫褴褛,托钵七日,都是空钵而回,饥饿和寒冷一直困扰著他。他饿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,有时只得少许饮食,苟延生命。  一日,罗汉哥哥在路上托钵时,看到前世的弟弟投身在畜生道成为一头大象,但却身套缕罗绸缎,匹挂璎珞珠宝游行街道,城里百姓都以美味佳肴来供养它。   罗汉知道过去世他与大象的因缘,于是在黄昏时到大象住的地方,对大象说:   “我和你前世都有罪业,你好好回忆往事吧!”  大象蒙罗汉哥哥加持,当下回想起过去世的种种因缘。大象自知前世所造的罪业,忧愁不乐,从此绝食。 国王知道大象绝食,便派人查明原因,才知道日前黄昏有一沙门抚摩象耳,喃喃自语,当夜大象就不再进饮食了。   “那沙门到底说了什么?”国王有点愤怒的问。   “没有听清楚他说什么。”象王的守卫回答。   国王立刻吩咐卫士:“你马上带几个人去请那位沙门过来一趟。”   不一会儿,卫士便将那位沙门请来。   “尊真的沙门,谓问您跟我的象王说了什么?它自从见了您之后,就闷闷不乐、不再饮食。”国王著急的问著。   “我只与它说我与你过去都有罪业,并没有多说别的。”沙门回答的说。 沙门并向国王说明他与大象过去的因缘,国王听了以后,深深体会到因果报应,果然丝毫不爽。 后来就流传著这么一首偈:修慧不修福,罗汉托空钵;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。 《大智度论》卷8〈序品第1〉中又说:   业报因缘,各各不同:或有人有见佛因缘,无饮食因缘;或有饮食因缘,无见佛因缘。   譬如黑蛇而抱摩尼珠卧;有阿罗汉人乞食不得。   又如迦叶佛时,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;一人持戒、诵经、坐禅;一人广求檀越,修诸福业。   至释迦文佛出世:一人生长者家;一人作大白象,力能破贼。   长者子出家学道,得六神通阿罗汉,而以薄福,乞食难得。   他日持鉢入城乞食,遍不能得;到白象廐中,见王供象种种丰足,语此象言:“我之与汝,俱有罪过。”象即感结,三日不食。   守象人怖,求觅道人,见而问言:“汝作何呪,令王白象病不能食?”答言:“此象是我先身时弟,共于迦叶佛时出家学道。我但持戒、诵经、坐禅,不行布施;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,不持戒、不学问。以其不持戒、诵经、坐禅故,今作此象;大修布施故,饮食备具,种种丰足。我但行道,不修布施故,今虽得道,乞食不能得。”以是事故,因缘不同,虽值佛世,犹故饥渴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一、唯一的“古佛”迦叶道场 古佛迦叶道场:位于重庆北碚嘉陵江畔的缙云山,“缙”字意为:红色的云霞如红色丝带一样环饶于山。唐代诗人李商隐诗句: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”指的巴山就是缙云山,距重庆市区30公里,是川东地区颇有盛名的佛教胜地,又是我国唯一的迦叶古佛道场。是汉藏佛学苑地,喇嘛来渝者,络绎不绝,素有“小峨嵋”之称,为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。 缙云山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,距今有1600多年,名为缙云寺。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,423年元年。曾受到历代帝王赐名“禅真宫”、“相思寺”、崇胜寺、“崇教寺”等。明万历三十年,明神宗皇帝改名缙云寺。寺里珍贵文物、名胜古迹众多,可惜却少为人知? 缙云寺山门前,立有一处400多年历史的明朝建筑,“青石牌坊”高6米,宽5米,气势雄伟,正面上方刻有明神宗朱翊所书的“圣旨”二字,下横额刻有“迦叶道场”四字;背面同样刻着“敕渝”和“缙云胜境”的圣书。 由于皇帝御赐“迦叶古佛道场”牌坊名气大增,寺院房屋、大殿增添为几十间,僧人多达百余人,日夜诵经不断,香火旺盛不断。 大雄宝殿与众不同,供奉的是迦叶古佛,而不是释迦牟尼佛。由此可见这里是全国唯一的“迦叶道场”。 迦叶古佛像高约2米。二旁站着:一男名叫帝释,代表欲界法相;女的叫梵王,代表色界法相。此殿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破空和尚所建。殿上方挂有匾额,上书“昙花蔼瑞”以表吉祥祝福的含义。 据说迦叶古佛曾在缙云山跏趺修行过,因此在明万历二年,公元1574年由明神宗皇帝正式敕赐为“迦叶道场”。 迦叶古佛是“过去七佛”中的第六佛,现在贤劫千佛中的第三尊佛。禅宗佛教的第一人。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。少欲知足,常修苦行,古称为头陀第一,骑一头狮子。降生于释迦牟尼之前。相传为释迦牟尼的因地本师,是释迦牟尼的前世之师。曾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,有二万弟子参加。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罗婆,是释尊以前之佛,曾预言释迦牟尼将来必定成佛。下图左起:毗婆尸、尸弃、毗舍浮、拘留孙、拘那含牟尼、迦叶、释迦牟尼佛。依次最后位是离我们时间最近的佛。

五阴介绍

五阴介绍: 一色阴 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。色有十四种。所谓四大五根五尘。此之十四。并是色法也 二受阴 领纳所缘名为受。受有六种。谓六触因缘生六受。但境既有违顺。非违非顺之别。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。不苦不乐受之异也 三想阴 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。想有六种。谓取所领六尘之相。为六想也 四行阴 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。行有六种。大品经中。说为六思。思即是行。谓于六想之后。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五识阴 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。识有六种。即是六识。若诸论师多云。识在二心之前。诸大乘经中。明识最居后。今依经为次料简

文殊菩萨的化身——唐朝高僧杜顺和尚

文殊菩萨的化身——唐朝高僧杜顺和尚 唐朝的法顺大师,又名为杜顺和尚,他是华严宗的初祖,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。 杜顺和尚年轻的时候,跟随道珍禅师修习定法,有很多神验。有一年,唐太宗生热病,下诏向杜顺问:“朕为劳热所苦,以大师的神力何以灭除?”杜顺说:“皇上以圣德统治天下,小病何忧?但颁大赦,圣躬自安。”唐太宗听从他的建议,下诏大赦天下,病马上就好了。太宗为表彰杜顺,赐号为“帝心”。从此,杜顺和尚的圣号就闻名于天下了。 虽然杜顺这么伟大,到晚年的时候,还有弟子不能知道他的殊胜。在他晚年的时候,有一位追随他多年的弟子来向他告假,说是要到五台山去朝礼文殊菩萨的道场。杜顺听了,也不阻止弟子,而且微笑着准许了他的告假。临行还赠他一首偈: 游子漫波波,台山礼土坡: 文殊只这是,何处觅弥陀? 弟子还是不能领会他的意思,便收拾行囊向五台山出发了。好不容易走到五台山下,他向一个老人问路说:“我想到五台山去顶礼文殊菩萨,不知要怎么走了?” 老人说:“文殊菩萨现在不在五台山,而是在终南山,就是高僧杜顺和尚呀!” 弟子听了心头一惊非同小可,因为杜顺和尚不正是自己的师父吗?于是兼程赶回终南山。等他赶到终南山时,杜顺已经在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了,甚至无缘见到师父的最后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