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界宗五祖略记

法界宗五祖略记 1https://www.zhonghuadiancang.com/foxuebaodian/12442/248345.html 钱塘慈云沙门 续法 辑 初祖杜顺和尚 初祖名法顺。勅号帝心。俗姓杜氏。雍州万年县杜陵人也。生於陈武帝永定二年。才三日。有乳母自来求哺养。满三月。腾空而去(一)。孩提时。常於宅后冢上。为众说法。闻者莫不信悟。因名为说法冢(二)。年十五。代兄统兵剿贼。桶水担薪。供给十万军众有余。一夜潜取诸营所着垢衣。浣净悉徧。未举锋刃。贼宼尽退。不乐官荣。请归养亲(三)。至十八。即於因圣寺魏珍禅师处。投礼出家。禅师亲与披剃。时感地动。地神捧盘承发。四众奇之(四)。后行化庆州。斋主请僧。止三百众。忽有五百贫人。相随赴应。主虑供不备。尚曰。但心平等。无有不办。斋毕。五百人化为罗汉。驾云而去(五)。张弘畅家畜牛马。性极弊恶。尚示以慈善。不复抵啮(六)。及引众骊山栖静。将种菜。地多虫蚁。乃巡疆定封。虫便外徙。遂得耕垦无伤(七)。尚患肿。脓溃外流。人有[口*束]之者。香味难比。或以帛拭者。香气不散。寻即瘥愈。与人消肿(八)。三原县人田萨埵者。生来患聋。召之即能听(九)。又张苏者。亦患生痖。语之即能言(十)。武功县僧。为毒龙所魅。众求救。即端拱对坐。龙遂托病僧言。禅师既来。义无久住。顷即释然(十一)。故使远近瘴疠。淫邪所恼者。莫不投造。尚亦不施余术。但向之禅观。无弗痊者。乃至神树龙庙。见即毁除。巫觋所事。躬为屏当。世人皆异之。号之为炖煌菩萨(十二)。由此声闻於朝。隋文帝甚加信敬。给月俸供之(十三)。后因诣南山。属横渠泛溢。从者惊惧。尚率众同涉。水即断流。徐步而过。才登岸。水复如故(十四)。时分卫应供。斋主抱儿。乞消灾延寿之记。尚熟视曰。此汝冤家也。当与之忏悔。斋毕。令抱至河边。尚抛之入水。夫妇拊膺号叫。尚曰。汝儿犹在。即以手指之。其儿化为六尺丈夫。立於波间。瞋责之曰。汝前生取我金帛。杀我推溺水中。不因菩萨与我解怨。誓不相赦。夫妇默然信服(十五)。偶将道履一緉。置於市门。三日不失。人问其故。尚曰。吾从无量劫来。不盗他人一钱。报应如是。为盗者闻之。悉悔心易过(十六)。尚禀性柔和。操行高洁。学无常师。以华严为业。住静终南山。遂准华严经义。作法界观文。集成已。投巨火中。祷曰。若契合圣心。令一字无损。忽感华严海会菩萨。现身赞叹。后果无毁(十七)。时弟子中。唯智俨独得其奥。僧有樊玄智。安定人也。弱岁修道於京城。南投为上足。尚令诵华严。劝依法界观门。修普贤行。久之。每诵经际。口中频获舍利。前后数百粒(十八)。尚尝作法身颂曰。嘉州牛吃草。益州马腹胀。天下觅医人。炙猪左膊上。纵透达磨禅者。见之并皆卷舌(十九)。唐太宗仰慕神德。诏请入内。帝见亲迎。问曰。朕苦寒热。久而不愈。师之神力。何以蠲除。尚曰。圣德御宇。微恙何忧。但颁大赦。圣躬自安。上从之。疾遂瘳。因锡号曰帝心。宫庭内外。礼事如佛(二十)。贞观十四年。十月二十五日。普会有缘於雍州南郊义善守。声色不渝。忽言别众(二十一)。复入内辞太宗。升太阶殿。化於御床。帝留大内。供养七日。时年八十四也。遗体若生。异香时发。经一七已。勅同座送樊川北原凿埪埪处之。即今会圣院也。京邑同嗟。制服亘野。龛中面色。经月弥鲜。安坐三周。全身不散。随建塔於长安南华严寺(二十二)。尚未示寂前。一门人来辞曰。往五台礼文殊。尚微笑。说颂曰。游子漫波波。台山礼土坡。文殊秪这是。何处觅弥陀。彼不喻而去。方抵山麓。遇老人曰。子来何为。曰。礼文殊来。曰大士已往长安。教化众生去也。曰。谁为是。曰。杜顺和尚也。僧耸然失声曰。是我师也。奄忽中。老人乃失。兼程而归。适浐水瀑涨。三日方济。到时。尚已前一日化去矣。以此验知是文殊应身也(二十三)。余广传记。 二祖智俨和尚 二祖讳智俨。俗姓赵氏。生於开皇二十年也。别号云华和尚。师居是寺。因而名之。又号至相尊者。亦因主化其中。人故称之。英敏特达。颕悟非常。经书过目。成诵不忘(一)。初剃染时。即於大藏前立誓愿。抽得华严第一(二)。遂往终南山。杜顺和尚所。投为上足。师侍未久。尽得其旨。尚以所集观法。传与师习。令其讲授(三)。后志欲弘通。偶遇异僧来谓曰。汝欲解华严一乘法界宗者。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是也。慎勿轻怠。可一二月间。静摄思之。当自知尔。言讫。忽然不见(四)。因即淘研。不盈累朔。豁尔贯通。时年二十七也(五)。随於至相寺。制华严经搜玄义钞五卷。题名华严经中搜玄分剂通智方轨。即明六相。开十玄。立五教也(六)。时京兆崇福寺慧佑。戒行精苦。向慕师德。特来亲事。师教专以华严为业。每清晨良宵。焚香虔诵出现品。后时忽见十余菩萨。从地踊出。现身金色。皆放光明。坐莲华座。合掌听诵此品。经毕便隐(七)。显庆四年。师於云华寺中讲华严。宗风大振。名徧寰内。缁素道俗。咸皆归礼。时法藏年十七。辞亲求法於太白山。后闻亲疾。出谷入京。至中夜。忽睹神光。来烛庭宇。乃叹曰。当有异人。发弘大教。翌旦就寺膜拜已。因设数问。皆出意表。师嗟赏曰。比丘义龙辈。尚罕扣斯端。何计仁贤。发皇耳目。或告曰。是居士云栖木食。久玩杂华。为觐慈亲。乍来至此。藏既餐和尚之妙解。以为真吾师也。师亦喜传炷之得人矣(八)。龙朔二年。海东义想公。同元晓公。入大唐国。夜宿古冢。晓公因达唯心旨故。即回新罗。想公来云华。礼事和尚。愿为弟子。与藏公同学(九)。总章元年。师将去世。藏公尚居俗服。乃嘱道成薄尘诸大德曰。此贤者。注意於华严。盖无师自悟。绍隆遗法。其惟是人。幸假余光。俾沾制度。后梦般若台倾。高幢亦倒。告门人曰。吾将暂往净方也。不余月。遂说法而逝。寿年七十二矣(十)。时义想传不思议经。归海东大弘。彼国推为华严初祖。并号浮石尊者(十一)。后长寿年间。藏公因胜诠法师回新罗。寄书於义想曰。夙世同因。今生同业。得於此报。俱沐大经。特蒙先师。授兹奥典。希傍此业。用结来因。但以何尚章疏。义丰文简。致令后人。多难趣入。是以具录微言妙旨。勒成义记。传之彼土。幸示箴诲。想乃掩室探讨。涉旬方出。召弟子真定相圆亮示表训四人。俾分讲探玄记。每各十卷。告之曰。博我者藏公。起予者尔辈。各宜勉旃。毋自欺也。遂令教传一国。学徧十山。皆凭云华和尚法化力也(十二)。其神异德行。备如感应传说。 三祖贤首国师 三祖讳法藏。字贤首。帝锡别号国一法师。俗姓康氏。其先康居国人。高曾相继为彼国相。祖自康居来朝。占风圣代。考讳谧。太宗赠左侍中。弟讳宝藏。为中宗朝议郎。行统万监(一)。师托胎时。母氏梦吞日光而孕。当贞观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生也(二)。及生而慕无上。至显庆三年。十六岁时。炼一指於岐州法门寺舍利塔前。作法供养。誓悟佛乘(三)。次年志锐择师。遂辞亲。求法於太白山。阅方等诸典(四)。后闻慈亲不悦。归奉庭闱。绵历岁月。能竭其力。时俨和尚。於云华讲大经。师礼为弟子。深入无尽(五)。总章元年。二十六岁时。往释迦弥多罗尊者所。请受菩萨戒。众告曰。是居士能诵华严。兼讲梵网。尊者惊叹曰。但持净行一品。已得菩萨大戒。况义解耶(六)。咸亨元年。师二十八岁。属荣国夫人杨氏奄归。武后广树福田。舍宅为太原寺。成尘诸大德。受俨和尚顾托者。连状荐举。由是奉勅削染於太原道场。仍诏为住持(七)。上元元年。有旨命京城十大德。为师授满分戒。赐号贤首(即署字为号也)。复诏师於太原寺讲华严。端午节。天后遣使。送衣五事(八)。调露元年五月间。雍州万年县何容师。嗜食鸡子无算。暴死。同七百人。入镬汤狱。附信返魂者。令第四子行证。恳求师赎罪。师令诵写华严经。至永隆元年八月。写就庄严。请僧斋忏。会众乃见何容师等七百鬼徒到席礼谢(九)。师於晋译。每叹缺而不全。是年日照三藏。赍梵本至京。高宗诏於魏国西寺。翻译经论。师往就问之。照曰。晋第八会文。亦来至此。遂与三藏对校。果获善财求天主光等十善友文。乃请译补缺。就於西太原寺。译出法界品内两处脱文。一从摩耶夫人后。弥勒菩萨前。中间天主光等十善知识。二从弥勒菩萨后。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。中间文殊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。依此六十卷本为定(十)。寻奉纶旨。与日照三藏。及道成律师薄尘法师大乘基法师等。同译蜜严等经。显识等论。十有余部。合二十四卷。复礼法师润文。慧智法师度语(十一)。永淳元年四月间。雍州长安县郭神亮者。修净行。暴终。诸天引至兜率内院。礼敬慈氏。有一菩萨谓曰。何不受持华严。亮以无人讲解为辞。曰。现有贤首菩萨弘扬。何得言无(十二)。文明元年。师与日照三藏。在西太原寺翻经暇。躬亲问曰。西域古德。於一代圣教。判权实否。答曰。近代天竺。有二论师。一名戒贤。远承慈氏无着。近踵护法难陀。立法相宗。二称智光。远宗文殊龙胜。近禀青目清辨。立法性宗。自是判教疑决(十三)。时成尘二德问。京兆有王明干。死入地狱。地藏菩萨教诵偈曰。若人欲了知。三世一切佛。应当如是观。心造诸如来。入见阎王。王闻之。放免。三日后方苏。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说之。然不知有出否。师答曰。此乃华严第四夜摩会中偈。检之果是十行颂也(十四)。垂拱二年。师於慈恩寺讲杂华(十五)。永昌元年二月四日。遇于阗三藏因陀罗般若。於神都魏国东寺。告以沙弥般若弥伽薄。升天诵华严。能破修罗阵事(十六)。天授元年。觐亲於夏州。郡牧邑宰。靡不郊迎(十七)。天授二年。曾州牧宰。迎讲大经。因论邪正。会中有左道者。不信佛法。口发恶言。身面忽疱。眉须尽烂。遽来求忏。师诫劝曰。此犹华报耳。汝当礼敬三宝。虔唪华严百徧。罪可灭矣。读经未半。形质如旧(十八)。长寿年间。师於云华讲百千经。有光明现从口出。须臾成盖。众所具载(十九)。延载元年。讲至十地品。天华四散。五云凝空。崇朝不辍。香彩射人(二十)。证圣元年三月。诏於东都大徧空寺。同实叉难陀再译华严。弘景圆测神英法宝诸德共译。复礼缀文。师为笔受。译堂前陆地开百叶莲华。众睹祯祥。竞加精练。太后时幸其寺。亲受笔削。施供食馔。次移佛授记寺译(二十一)。登封元年。诏师於太原寺讲大经(二十二)。神功元年。边宼拒命。出师讨之。特诏师依经咒法。遏除寇虐。师衅浴更衣。建立十一面观音像。准神咒经。行道始数日。蒯城之外。将士闻天鼓之声。良乡县中。贼众睹观音之像。月捷以闻。优诏慰劳(二十三)。圣历二年十月八日译毕。佛授记寺诸大德请师开演。勅令十五日启讲。至腊月十二晚。讲华藏世界海震动之文。讲堂及寺宇忽然震吼。道俗数千。叹未曾有。难陀三藏。并当寺龙象。具表奏闻。十九日御批下云。因敷演微言。弘扬秘赜。初译之日。梦甘露以呈祥。开讲之辰。感地动而标异。斯乃如来降迹。用符九会文耳。岂朕庸虚。敢当瑞应(二十四)。新译唐经。虽增现相普贤世界华藏十定诸品。却脱日照三藏所补文殊按善财文。师以新旧两经。对勘梵本。将日照补者。安喜学脱处。遂得文续义连。今之所传。即第四本(一。晋译本。二。日照补。三。喜学译。四。贤首补。今现行者。二十五)。久视元年五月五日。诏於东都三阳宫。与实叉三藏。同译入楞伽经(二十六)。长安二年。於西京清禅寺。与实叉译文殊授记经(二十七)。时礼部荥阳郑公。持心经数千万徧。再三请解。师为着般若略疏(二十八)。长安三年。诏与义净三藏等华梵十四人。共译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一部。一百十五卷师为证译(二十九)。长安四年冬杪。勅众僧於内道场。建华严法会。有双浮图。放五色光。现於冰内。师亲见之。指呈众德(三十)。时天后召师於长生殿。问六相十玄之旨。师指殿隅金师子为喻晓之。至一一毛头。各有金师子。一一毛头师子。同时顿入一毛中。一一毛中。皆有无边师子。如是重重无尽。后乃豁然。随贡金师子章一篇(三十一)。因对扬。言及岐州舍利。是阿育王灵迹。特命凤阁侍郎崔玄炜。与师偕往法门寺迎之。时师为大崇福寺主。遂与应大德纲律师等十人。俱至塔所。行道七昼夜。然后启之。舍利於掌上腾光。随人福善。感见天殊。腊月除日。至西京崇福寺中。正月十一。达东都洛阳城下。凡摛瑞光者七。抱戴者再(三十二)。神龙元年。诏与弥陀山。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(三十三)。其年张易之叛逆。因师内弘法力。外赞皇猷。及除凶徒已后。赐以鸿胪卿职。固辞固授。遂奏请与弟朝议郎行统万监康宝藏。归里养亲。中宗降勅褒之(三十四)。冬十一月朔旦。勅令写师真仪。御制赞四章(三十五)。神龙二年。诏与菩提流支。就於西崇福寺。译宝积经。命为证义(三十六)。景龙二年。中夏悯雨。勅师集百法师。於荐福寺。以法祷之。近七朝。遽致滂沱。诏曰。敷百座以祈恩。未一旬而获应。师等精诚。均沾法液。七月复旱。感验如初。勅曰。慈云演荫。法雨含滋。师等熏修。遽蒙昭感(三十七)。由是中宗礼为菩萨戒师。赐号国一(三十八)。师因万乘归心。八纮延首。遂奏请於两都。及吴越清凉山五处起寺。均榜华严之号。仍写三藏。并诸家章疏贮之。於是乎像图七处。数越万家。故人於师皆不称讳。而以大乘法师华严和尚名焉(三十九)。后又召师入内。同义净三藏。译七佛药师等经(四十)。景云元年。诏与菩提流支。译宝积经。帝亦亲躬笔受(四十一)。景云二年冬不雪。召师入禁中问之。师曰。有经名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。若结坛作法。写是咒语。投於龙湫。应时必获。诏可其请。遽往蓝田山悟真寺龙池所作法。未旬大雪。表奏上闻。制报曰。勅华严师。启请祈恩。三宝流慈。两度降雪。精诚上感。遂乃盈尺。虑不周洽。且未须出。及六出徧四方。复降诏曰。勅华严师。法体如何。焚香才毕。旋降瑞雪。虽则如来演贶。实由敬恳诚切(四十二)。太极元年七月。彗星现。睿宗诏华严和尚为菩萨戒师。受心地戒。遂传位。改号先天元年。脱屣忘机。褰衣养德(四十三)。是年十一月初二日。太上皇以师寿诞。锡衣财。暨食味。诰曰。勅华严师。欣承载诞之祥。喜遇高禖之庆。乘兹令日。用表单心。故奉法衣。兼陈汤饼。愿寿等恒沙。年同劫石。别赐绢二千匹。俾赡兴福所须(四十四)。和尚虽为五帝门师(高。中。睿。玄。武后也)。王臣并皆礼事。然犹粪扫其衣。禅悦其食。惟以戒忍自守。弘法利生为务。前后讲华严经三十余徧。间有不了无尽法界重重帝网义者。又为设巧方便。取镜十面。八方安排。上下各一。相去一丈余。面面相对。中安一佛像。然一灯以照之。互影交光。学者因晓剎海涉入重重无尽之旨(四十五)。由此轮下。从学如云。莫能悉数。铮铮嗣法者。曰宏观。文超。东都华严寺智光。荷恩寺宗一。静法寺慧苑。经行寺慧英(四十六)。其着疏约百余卷。晋译华严经探玄记四十卷。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。指归一卷。纲目一卷。玄义章一卷。策林一卷。华严三昧观一卷。华藏世界观一卷。妄尽还源观一卷。翻译晋经梵语一卷。唐译新经音义一卷。华严佛菩萨名五卷。华严感应传五卷。楞伽经疏七卷。密严经疏三卷。梵网经疏三卷。法华经疏七卷。起信论疏三卷。别记一卷。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二卷。法界无差别论义疏一卷。三宝别行记一卷。流转章一卷。法界缘起章一卷。圆音章。法身章。十世章。共一卷。晚述新经略疏共十二卷(四十七)。和尚预知时至。解到唐译第六行文。遂越次释十定品。仅了九定。便辞帝别众。於西京大荐福寺吉祥而逝。属先天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也。世寿七十岁。僧腊四十三。帝听若惊。圣闻如失。越五日。赐诰赙。赠鸿胪卿。绢一千二百匹。葬事准僧例。余皆官供(四十八)。以其月二十四日。葬於神禾原华严寺南。勅谥贤首(即依署谥号)。送葬之仪。皆用追宠典属国三品格式。礼也。门人请秘书少监阎朝隐撰碑文。概表行迹。若欲详览。具如西京华严寺千里法师别录。与海东法师光严记。翰林侍讲崔致远传明。 四祖清凉国师 四祖讳澄观。字大休。俗姓夏侯氏。越州会稽人也(一)。身长九尺四寸。双手过膝。口四十齿。声韵如钟。目光夜发。昼乃不眴。日记万言。七行俱下(二)。生於玄宗开元二十六年。母诞之辰。光明满室。同彻邻右(三)。每童戏。聚沙建塔(四)。年九岁。礼本州宝林寺体真禅德为师。岁曜一周。解通三藏(五)。天宝七年。师十一岁。奉恩试经得度(六)。才服田衣。思冥理观。乃讲般若。涅盘。莲华。净名。圆觉等。一十四经。起信。宝性。瑜伽。唯识。俱舍。中。百。因明等。九论(七)。肃宗至德二年。师受具戒於昙一大师门下。行南山止作事。遂为众德讲演律藏(八)。又礼常照禅师。授菩萨戒。原始要终。十誓自励。体不损沙门之表。心不违如来之制。坐不背法界之经。性不染情爱之境。足不履尼寺之尘。胁不触居士之榻。目不视非仪之彩。舌不味过午之肴。手不释圆明之珠。宿不离衣钵之侧(九)。从牛头忠。径山钦。问西来宗旨。又谒洛阳无名禅师。印可融寂。自在受用(十)。即曰。明以照幽。法以达迷。然交映千门。融冶万有。广大悉备。尽法界之术。唯大华严。复参东京大诜和尚。听受玄旨。利根顿悟。再周能演。诜曰。法界宗乘。全在汝矣(十一)。次后名价日高。迨代宗大历三年。诏师入内。与大辨正不空三藏。於大兴善寺译经。命为润文大德。帝一日问佛经大旨。师答条然有绪。帝於言下豁悟。遂事以师礼。恩渥弥厚。至六年。进所译经。凡七十七部。一百二十卷(十二)。及出译场。辞谢帝后。即开阐华严。讲至住处品。审文殊随事。观照五顶。遂不远万里。委命栖托。於大华严寺。住锡十稔(十三)。山上缁侣。恳命敷扬。因思五地圣人。身栖佛境。心证真如。尚起后得智。学世间解。由是博览六艺图史。九流异学。华夏训诂。竺乾梵字。四围五明。圣教世典等书。靡不该洽(十四)。至德宗建中四年。欲下笔着疏。先求瑞应。即於般若院。启曼拏罗。优游理观。祈圣佑之。一夕梦金容。挺持山岳月满毫相。卓立空际。仍於寐内。捧咽面门。既觉而喜。知获光明徧照征矣。是月也。设无遮会以庆之(十五)。从此落笔。恍若有神。绝无停思。当兴元元年为始。旧疏中唯贤首得旨。遂宗承之。经前开十门谈玄。释文以四分分科。至贞元三年告就。疏成二十卷。其夕又梦自身为龙。头枕南台。尾蟠北台。鳞[鬣-(巢-果)]耀空。光逾皎日。须臾奋迅。化成百千小龙。分照四方而去。遂悟此是流通大疏之兆也(十六)。初为众讲。感景云凝停空中。逾时不散(十七)。后又为僧睿等百余讲者。造随疏演义钞四十卷。随文手镜一百卷(十八)。贞元七年。河东节度使李自良。请师於崇福寺讲新疏。德宗闻其风。遣中使李辅光。宣诏入都。问佛法大意(十九)。贞元十二年。宣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诜。备礼迎师入京。诏同罽宾三藏般若。翻译乌茶国所进华严后分梵夹。师承睿旨。於六月五日为始翻译。帝亲预译场。一日不至。即命僧寂光依律说欲云。皇有国事因缘。如法僧事。与欲清净。至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译就。共四十卷。进上(二十)。是年四月。帝生诞。诏请师於麟德殿。开示新译华岩宗旨。群臣大集。师升高座说曰。我皇御宇。德合乾坤。光宅万方。重译来贡。特回明诏。再译真诠。观顾多天幸。承旨幽赞。极虚空之可度。体无边涯。大也。竭沧溟而可饮。法门无尽。方也。碎尘剎而可数。用无能测。广也。离觉所觉。朗万法之幽邃。佛也。芬敷万行。荣耀众德。华也。圆兹行德。饰彼十身。严也。贯摄玄微。以成真光之彩。经也。总斯经题之七字。乃为一部之宏纲。将契本性。非行莫阶。故说普贤无边胜行。行起解绝。智证圆明。无碍融通。现前受用。帝大悦。赞曰。妙哉言乎。微而且显。赐紫衲方袍。礼为教授和尚(二十一)。五月遣中使霍仙鸣。传宣[彳*崔]入。诏令造新译华严后分经疏。师奉旨。述后分疏十卷。行愿品经别行疏一卷(二十二)。贞元十五年。诏受镇国大师号。进天下大僧录(二十三)。四月帝诞节。勅有司备仪辇。迎教授和尚入内殿。阐扬大经。师升座曰。大哉真界。万法资始。包空有而绝相。入言象而无迹。我佛得之。妙践真觉。廓尽尘习。融身剎以相含。流声光而遐烛。我皇得之。灵鉴虚极。保合太和。圣文掩於百王。淳风扇於万国。华严经者。即穷斯旨趣。尽其源流。故恢廓宏远。包纳冲邃。不可得而思议矣。失其旨也。徒修因於旷劫。得其门也。等诸佛於一朝。谛观一尘。法界在掌。理深智远。识昧辞单。尘黩圣聪。退座而已。帝时默湛海印。朗然大觉。顾谓群臣曰。朕之师。言雅而简。辞典而富。扇真风於第一义天。能以圣法清凉朕心。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(二十四)。由是中外台辅重臣。咸以八戒礼而师之(二十五)。时顺宗在东宫。以心要遣同於师。师答书曰。至道本乎一心。心法本乎无住。无住心体。灵知不昧。性相寂然。包含德用。迷现量则惑苦纷然。悟真性则空明廓彻。虽即心即佛。惟证者方知。又请述了义一卷。并食肉得罪因缘一篇(二十六)。永贞元年。顺宗登帝位。诏师於兴唐寺。为造普光殿。华严阁。塑华藏剎。图法界会(二十七)。宪宗元和二年。南康王韦臬。相国武元衡。请着法界观玄镜一卷(二十八)。元和五年。诏师入内谈法。帝问华严所诠。何谓法界。师曰。法界者。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。从本已来。灵明廓彻。广大虚寂。唯一真境而已。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。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。昭昭於心目之间。有相不可睹。晃晃於色尘之内。而理不可分。非彻法之慧目。离念之明智。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。故世尊初成正觉。叹曰。奇哉。我今普见一切众生。具有如来智慧德相。但以妄想执着。而不能证得。於是称法界性。说华严经。全以真空拣情。事理融摄。周徧凝寂。是之谓法界大旨。帝听玄谈已。廓然自得。即勅有司。别铸金印。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。统冠天下缁侣。主教门事(二十九)。穆宗。敬宗。咸仰巨休。悉封大照国师(三十)。文宗太和五年。帝受心戒於师。誓不食蛤(三十一)。开成元年。帝以师百岁寿诞。赐衣财食味。加封大统国师(三十二)。大经前后。讲五十徧(三十三)。无遮大会。一十五设(三十四)。凡着述现流传者。总四百余卷。相国齐抗。郑余庆。高郢。请撰华严纲要三卷。相国李吉甫。侍郎归登。驸马杜琮。请述正要一卷。仆射高崇文。请着镜灯说文一卷。司徒严绶。司空郑元。刺史陆长源。请撰三圣圆融观一卷。节度使薛华。观察使孟简。中书钱徽。拾遗白居易。给事杜羔等。请制七处九会华藏界图心镜说文十卷。又与僧录灵邃大师。十八首座。十寺三学上流。制华严圆觉四分中观等经律论关脉三十余部。又述大经了义备要三卷。七圣降诞节对御讲经谈论文。兼一家诗笺表章。总八十余卷(三十五)。弟子为人师者。三十有八。海岸寂光为首。禀受学徒一千。唯东京僧睿。圭山宗密。独得其奥。余皆虚心而来。实腹而去(三十六)。开成三年三月六日。召上足三教首座宝印大师海岸等。嘱曰。吾闻偶运无功。先圣悼叹。复质无行。古人耻之。无昭穆动静。无纶绪往复。勿穿凿异端。勿顺非辨伪。勿迷陷邪心。勿固牢斗诤。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。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。当取信於佛。无取信於人。真界玄微。非言说所显。要以深心体解。朗然现前。对境无心。逢缘不动。则不孤我矣。言讫。趺坐而逝(三十七)。师生历九朝。为七帝师。俗寿一百二。僧腊八十三。言论清雅。动止作则。学赡九流。才供二笔。尽形一食。不蓄余长(三十八)。文宗以祖圣崇仰。特辍朝三日。重臣缟素(三十九)。蜕经三七。颜光益润。端身凛岳(四十)。其月二十七日。承旨奉全身塔於终南山(四十一)。初期。有梵僧到阙。表称於葱岭见二使者凌空而过。以咒止而问之。答曰。余乃北印度文殊堂神也。东震取华严菩萨大牙。归国供养。有旨启塔验之。果失一牙。唯三十九存焉。璨然如霜。面貌如生(四十二)。遂阇维。得舍利数千粒。明光莹润(四十三)。舌如红莲。火不能变(四十四)。上勅谥。仍号清凉国师(亦依号谥也四十五)。赐塔额曰妙觉(四十六)。诏相国裴休撰碑记(四十七)。勅写国师真仪。奉安大兴唐寺。文宗御制像赞八章(四十八)。余如别传。 五祖圭峰大师 五祖讳宗密。号圭峰。师居是山。因得斯称。德宗建中元年生也。果州西充县人。俗姓何氏。家世业儒(一)。师髫齓时。精通儒学。洎弱冠。听习经论。止荤茹。亲禅德(二)。宪宗元和二年。将赴贡举。偶值遂州大云寺道圆禅师法席。问法契心。如针芥相投。遂求披剃。时年二十七也(三)。为沙弥时。一日随众僧斋於府吏任灌家。师居末座。以次授经。得圆觉十二章。读一二章。豁然大悟。身心喜跃。归白於圆。圆曰。此经诸佛授汝耳。汝当大弘圆顿之教。汝行矣。无滞一隅(四)。遂当年受具戒。奉命辞去。谒荆南忠禅师。忠曰。传教人也。复参洛阳照禅师。照曰。菩萨中人也(五)。元和五年。抵襄汉。遇恢觉寺灵峰阇黎。病中授与清凉国师所撰华严大疏二十卷。大钞四十卷。览之。欣然曰。吾禅遇南宗。教逢圆觉。一言之下。心地开通。一轴之中。义天朗耀。今复得此大法。吾其幸哉。即为众讲一徧(六)。元和六年。往东都礼祖塔。驻锡永穆寺。四众再请。讲第二徧。听徒中有泰恭者。不胜庆遇。断臂酬恩(七)。师因未见清凉。遂修书一缄。并述领解新疏钞中关节血脉一篇。遥叙门人之礼。差徒玄珪智辉。驰奉疏主。疏主即批答云。不面不传。得旨系表。意犹吾心。未之有也。非凭圣力。必藉宿因。轮王真子。可以为喻。傥得一面。印所悬解。复何加焉(八)。讲毕。诣上都。礼觐清凉国师。印曰。毗卢华藏。能从我游者。舍汝其谁欤。初二年间。昼夜随侍。次后虽於诸寺讲论。有疑则往来咨决不绝(九)。数年请益后。至元和十一年春。在终南山智炬寺。出圆觉科文。纂要二卷(十)。誓不下山。徧阅藏经三年(十一)。愿毕。十四年於兴福寺。出金刚纂要疏一卷。钞一卷(十二)。十五年春。於上都兴福保寿二寺。集唯识疏二卷。(十三)。长庆元年。退居鄠县草堂寺(十四)。二年春。重治圆觉经解。又於南山丰德寺。制华严纶贯五卷(十五)。三年夏。於丰德寺。纂四分律疏三卷(十六)。至冬初。圆觉着述功就。大疏三卷。大钞十三卷(十七)。随后又注略疏两卷。小钞六卷。道场修证仪十八卷(十八)。太和二年庆成节。文宗诏入内殿。问诸法要。赐紫袍。勅号大德(十九)。朝臣士庶。咸皆归仰。唯相国裴休。深入堂奥而为外护(二十)。山南温造尚书问。悟理息妄之人。不复结业。一期寿终之后。灵性何依。师曰。一切众生。莫不具有觉性。灵明空寂。与佛无殊。但以无始劫来。未曾了悟。妄执身为我相。故生爱恶等情。随情造业。随业受报。生老病死。长劫轮回。然身中觉性。未曾生死。如梦被驱役。而身本安闲。如池水作冰。而湿性不易。若能悟此性。即是法身。本自无生。何有依托。真理虽然顿达。妄情难以卒除。须常觉察。损之又损。但可以空寂为自体。勿认色身。以灵知为自心。勿认妄念。妄念若起。都不随之。即临命终时。业自不能系。虽有中阴。所向自由。天上人间。随意寄托。若爱恶之念已泯。即不受分段之身。若微细流注寂灭。则圆觉大智朗然。随机现化。名之为佛。偈曰。作有义事。是惺悟心。作无义事。是狂乱心。狂乱随情念。临终被业牵。惺悟不由情。临终能转业(二十一)。前后着涅盘。起信。兰盆。行愿。法界观等。经论疏钞。并集诸宗禅言。为禅源诠。及酬答书偈议论等。总九十余卷(二十二)。武宗会昌元年正月六日。於兴福院诫门人。令舁尸施鸟兽。其骨焚而散之。言讫坐灭(二十三)。其月二十二日。道俗奉全身於圭峰茶毗。得舍利数十粒。皆白润。及火后。门人泣而求之。并得於煨烬内。乃藏之石室(二十四)。阅世六十二。僧腊三十四。门弟子僧尼四众得度脱者。凡数千人。相国裴休撰碑文。略曰。一心者。万法之总也。分而为定慧。开而为六度。散而为万行。万行未曾非一心。一心未尝违万行。故禅师之为道也。以知见为法门。以寂静为正味。慈忍为甲胃。慧断为剑矛。镇抚邪杂。解释缧笼。穷子不归。贫女不富。吾师耻之。三乘不兴。四分不振。吾师耻之。忠孝不并化。荷担不胜任。吾师耻之。故皇皇於济拔。汲汲於开诱。不以一行自高。不以一德自耸。人有皈依者。不俟请而往也。有求益者。不俟愤则启矣。虽童幼不简於应接。虽傲狠不怠於扣励。真如来付嘱之菩萨。众生不请之良友。其四依之一乎。其十地之人乎(二十五)。至宣宗。追谥安慧禅师。塔曰青莲(二十六)。详载他集。 法界宗五祖略记(终)

怎么可以看到性?

怎么可以看到性 怎么可以见性 各位,有没有时常听到一句话 溪声皆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(有时候写成法王身) 哇,太好了 各位,我问你们哦 溪声跟山色,是即非(性)还是是名(相)? 是名嘛, 可是皆是广长舌,皆是清净身(法王身). 请问法王身,广长舌,是属于即非(性)还是是名(相)? 即非啊。 所以各位,真正大彻大悟者,窗外黄花莫非般若,庭外翠竹尽是真如.

舍利弗发菩提心

舍利弗发菩提心 舍利弗一发菩提心,帝释天就化现来试验他。示现一个小姑娘,童女,坐在路边上哭。舍利弗就走到跟前问:“你不要悲哀,有什么困难,我可以帮你解决,你跟我说。”童女:“我求的,你解决不了,你没有那么大的菩提心。”他说:“我刚发过菩提心。”她说:“好吧!我跟你说,我妈妈现在生一个极特殊的病,抓了一服药,这个药有了,药引子没有。”“那个药引,不很困难,你去找去,或者买去。”她说:“买不到的,这药引子要人的眼睛。”舍利弗说:“我刚发菩提心,就遇到了,该我发大心了,好,我布施你个眼睛。”   他就挖了一个眼睛给她。童女:“这个眼睛不对!”“怎么不对了?”“我需要的是左眼,你挖的是右眼。”舍利弗就烦恼:“你怎么不早说,好!既然我已经发了心,就把这左眼也挖下,两个都给你。”那小姑娘拿来一闻:这眼睛这么腥臭,怎么能入药?啪!就给摔到地去,拿脚给踩了,一踩还出个响。舍利弗就退心了,说菩萨道难行,碰到这样的众生,他没有办法,退失了菩提心。

大势至菩萨孝亲报恩的故事

大势至菩萨孝亲报恩的故事 大势至菩萨头顶的肉髻上,有一宝瓶,盛诸光明。 种种的佛事,都能在那光明中显现出来。 例如念佛拜佛,或者讲经说法,或是打斋供众,都能在那宝瓶的光明里面现出来。 瓶子里最初不是盛着光明,而是盛菩萨父母的遗骨。 他听阿弥陀佛说:父母深恩难报,只有通过修行办道,度父母脱三界,才能报答父母恩。 大势至菩萨最初发心修道之时,他的父母早已弃世。 于是,他将父母的遗骨,用瓶子盛装,顶在自己的头上,来修行办道,将自己修行办道的功德,时时回向父母,祈求三宝加被他的父母能够得道,超出 三界。 那时候大势至菩萨初发心出家,还是凡夫,他父母的遗骨,亦是凡夫的骨头,因为大势至菩萨勇猛精进办道之故,转凡成圣,证得了菩萨果位。 随之变化的盛有父母遗骸的瓶子也变成一个宝瓶,父母的遗骨也变成了一片光明。

佛说摩登女经

佛说摩登女经 1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06070705343750302&wfr=spider&for=pc 这个故事在《佛说摩登女经》、《佛祖统纪》以及星云法师的《释迦牟尼佛传》中均有记载,故事的情节大致如下: 一次法会之后,佛与诸弟子接受了波斯匿王的供养。独独侍者阿难没赶上饭点,只好一个人入舍卫城中乞食。走了很久,钵中空空,饥渴难耐。这时,阿难见到一位少女在水井边打水。 要知道,当时佛陀规定,出家人是不事生产的,就算你守着一口井,也不能自己打水喝。所以,阿难如遇活菩萨,赶紧上前去求少女布施一碗水。这个少女便是故事的女主角——摩登伽女。 摩登伽女面前,突然出现了一位魁梧高大、相貌庄严,具足了常人无有的转轮圣王三十相的年轻沙门,而且这个和尚还双眼直勾勾望着她。摩登伽女赶紧回避,也不答话。因为根据当时的《摩奴法典》,首陀罗种姓的贱民是不能随便与婆罗门或刹帝利阶层对话、接触或交往的。 尽管阿难十分礼貌,十分英俊,摩登伽女两腮发红,什么都不敢做。那一瞬间,阿难看出了她的心思,便微笑着对她说:“佛说众生平等,没有等级之分,首陀罗种姓之人也能供养沙门。所以,请姑娘您布施我一碗水好吗?” 这一笑,笑入了少女的心坎。摩登伽女笨手笨脚地接过阿难的钵倒上一碗水,小心翼翼地捧到他的手心。阿难大口喝下,解了渴,时候不早,僧人有过午不食的规矩,就客客气气、面带微笑地辞别摩登伽女往它处乞食。 古井旁的这次邂逅,少女恋上了阿难,她害了相思病,日渐憔悴。摩登伽女的母亲得知缘由,便去找阿难说要将女儿嫁给他。阿难乃王室子弟,若要娶妻,什么样的女子找不到,况且他已出家,又怎么能有成家的想法? 遭到阿难拒绝后,摩登伽女之母便设了一计,说要供养阿难,顺道让摩登伽女死心。实则,摩母打算先将阿难诱骗回家,然后以巫蛊之术将阿难迷惑。当晚,便为阿难与摩登伽女操办婚事,准备洞房。 眼见着“虞姬上霸王”,阿难将破戒。虽说阿难并未证道,毕竟跟随佛这么久,定力异于常人。危机一刻,他一心念佛,道力交感,佛得知了阿难之危,赶紧派文殊菩萨率众救人。同时,其余僧人在佛的带领下持楞严咒为阿难定力加持。 就这样,在整个僧团的佛力加持下,阿难坚持到文殊菩萨赶来,成功将他解救。 故事的最后,摩登伽女不愿放弃,跑去求佛。佛问:你喜欢阿难的什么?摩登伽女回答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阿难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我都喜欢。于是佛请摩登伽女喝阿难的洗澡水,并承诺她:只要她喝下,就同意阿难娶她为妻。 摩登伽女犹豫了,为什么要喝洗澡水呢?佛说,眼中有泪、鼻中有涕、口中有唾、耳中有垢,每个人身上都很脏,如果你爱他的一切,这些都是阿难身体的一部分,你为什么不能接受呢?摩登伽女一听,当场放弃了爱情,证得阿罗汉果。 至于为什么阿难会走“桃花运”,摩登伽女为什么会证阿罗汉果?一切绝非偶然,乃是摩登伽女曾与阿难做了500世夫妻。阿难的故事告诉我们:桃花运不是劫,而是过去的缘。至于你把不把握,那是将来的缘 《摩登伽经》卷上:度性女品第一   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舍卫国。祇树给孤独园。与诸比丘。围绕说法。于晨朝时。尊者阿难。着衣持钵。入城乞食。分卫已讫。还祇洹林。于其路次。有一大池。聚落人众。游集其上。池侧有女栴陀罗种。执持瓶器。始来取水。长老阿难。往到其所语言。姊妹今我渴乏。甚欲须饮。见惠少水真。是时施女言。大德我无所吝。但吾身是栴陀罗女。若相施者。恐非所宜。阿难言。姊我名沙门。其心平等豪贵下劣。观无异相。但时见施。不宜久留。时彼女人。即以净水。授与阿难。阿难饮讫。还其所止。其去已后。此女便取阿难容貌音声语言威仪等相。深生染着。欲心猛盛。作是念言。若使我得向去比丘以为夫者。不亦善乎。复作是念。我母善咒。或能令彼来为吾夫。我当向母具宣斯事。时此女人。持水还家。诣其母所。而作是言。阿难比丘。是佛弟子。我甚爱乐。欲得为夫。如母力者。能办斯事。唯愿哀愍。必满我愿。母语女言。有二种人。虽加咒术。无如之何。何者为二。一者断欲。二是死人。自余之者。吾能调伏。沙门瞿昙。威德高远。波斯匿王。极生信敬。若脱知我将阿难来。栴陀罗辈。皆被残灭。且复瞿昙烦恼已尽。及其眷属。咸离欲秽。我昔曾闻。断生死者。宜加恭敬。如何于彼反起恶业。女闻是已。悲泣而言。若母不得阿难来者。我必定当弃舍身命。假令瞿昙而违我愿。亦复不能久留于世。设得之者。众愿满足。母闻斯言。惨然不悦。而告之曰。莫便舍命。我必能令阿难至此。尔时女母。于自舍内。牛粪涂地布以白茅。于此场中。燃大猛火。百有八枚妙遏迦花。诵咒一周。辄以一茎投之火中。其咒言曰。   阿磨利 毗磨利 鸠鸠弥 三磨祢 移 那婆头赐 频头弥车养。   提菩跋利沙提 毗地踰多提揭阇提 毗三磨耶 磨罗阇 三磨提 跋陀夷阇。   若天。若魔。若乾闼婆。火神。地神。闻我是咒。及吾祠祀。宜应急令阿难至此。作是语已。尊者阿难。心即迷乱。不自觉知。便行往诣栴陀罗舍。尔时女母。遥见阿难安详而来。告其女曰。阿难比丘。已来近此。汝今应当敷置茵褥。烧香散花。极令严净。女闻母言。欢喜踊悦。庄饰堂阁。安置宝座。净治洒扫。散众名花。尔时阿难。既到其舍。悲咽哽塞。泣泪而言。我何薄祐。遇斯苦难。大悲世尊。宁不垂愍加威护念令无娆害。尔时如来以净天眼。观见阿难为彼女人之所惑乱。为拥护故。即说咒曰。   悉挮帝 阿朱帝 阿尼帝。   于是世尊。说此咒已。而作是言。吾以斯咒。安隐一切怖畏众生。亦欲利安诸苦恼者。若有众生无归依处。我当为作真实归依。尔时世尊。复说偈曰。   戒池清凉净无垢  能浴众生烦恼热   若有智者入此池  无明闇障永灭尽   是故三世诸贤圣  咸皆顶戴共称叹   若我真实浴此流  当令侍者速还返   尔时阿难。以佛神力。及善根力。栴陀罗咒。无所能为。即出其舍。还祇洹林。时彼女人。见阿难归。白其母言。比丘去矣。母告之曰。沙门瞿昙。必以威力。而护念之。是故能令吾咒断坏。女白母言。沙门瞿昙。其神德力。能胜母耶。母语女言。沙门瞿昙。其德渊广。非是吾力所可为比。假令一切世间众生。所有咒术。彼若发念。皆悉断灭。永无遗余。其有所作。无能障碍。以是因缘。当知彼力为无有上。尔时阿难。往诣佛所。头面礼足。在一面立。   佛告阿难。有六句咒。其力殊胜。悉能拥护一切众生。能灭邪道。断诸灾患。汝今宜可受持读诵用自利益。亦安乐人。若比丘比丘尼。优婆塞优婆夷。欲利安己饶益众生。皆当受持六句神咒。阿难。此咒皆为过去六佛所共宣说。今我释迦牟尼三藐三佛陀。亦说是咒。大梵天王。释提桓因。四天王等。皆悉恭敬受持读诵。是故汝今宜加修习赞叹供养。无令忘失。即说咒曰。   耶头多 安茶利 槃茶利 抧由利 他弥曷赐帝 萨罗结利毗槃头摩帝大罗毗沙 脂利 弥利 婆腻邻陀 耶陀三跋兜 罗布罗波底 迦谈必罗耶。   佛告阿难。若有众生。受持如是六句神咒。临应刑戮。以咒力故。轻被鞭挞。而得免脱。若当鞭挞。此咒因缘。呵责得免。若应呵责。由此神咒威德力故。永无呵毁。坦然安乐阿难我不见沙门婆罗门。若天魔梵人。及非人。受持此咒。而被娆害。唯除定业。无如之何。 时栴陀罗女。于夜过已。沐浴其身着新净衣首戴花鬘。涂香严饰。金银环佩。璎珞其体。徐步安详。向舍卫国。到城门已。住待阿难。阿难晨朝。入城乞食。女见其来。深生欢喜。随之而行。终不舍离。进止出入。恒随逐之。尊者阿难。见如是事。极怀惭愧。忧惨不悦。还出城外。至祇洹林。顶礼佛足。却坐一面。白佛言。世尊。栴陀罗女极娆逼我。行住进止而不舍离。唯愿世尊。慈加拥护。   佛告阿难。汝莫愁恼。吾当令尔得免斯难。佛时世尊。告女人曰。汝用阿难以为夫耶。女言。瞿昙实如圣教。佛言。善女婚姻之法。须白父母汝今为问所尊未耶答曰瞿昙。父母听我。故来至此。佛言。若汝父母已相听许。可使自来躬见付授。女闻斯言。礼佛而退向父母所。修敬已毕。却住一面。白父母言。我欲阿难以用为夫。唯愿垂愍。与我俱往。亲自付之。于是父母往诣佛所。顶礼佛足。在一面坐。女言瞿昙。吾亲已至。尔时世尊。即问之曰。汝实以女与阿难耶。答言。世尊诚如圣教佛言。汝今便可还归所止。时女父母。礼佛而退。于是如来告女人曰。若汝欲得阿难比丘以为夫者。宜应出家学其容饰。答曰。唯然敬承尊教佛言善来便成沙门。鬓发自落。法衣在身。即为说法。示教利喜。所谓施论。戒论。生天之论。欲为不净出要最善。又此欲者。众苦积聚。其味至少。过患甚多。譬如飞蛾。为愚痴故。投身猛焰。而自烧害。凡夫颠倒。妄生染着。为渴爱所逼如逐焰之蛾。是故智者舍而远之。未曾暂起爱乐之想。时比丘尼。闻说是已。心喜悦豫。意转调伏。尔时世尊。知比丘尼心意柔软。离诸恼障。即为广说四真谛法。所谓是苦。是苦习。是苦灭。是苦灭道。时比丘尼。豁然意解悟四圣谛譬如新净白氎易受染色。即于座上。得罗汉道。更不退转。不随他教。顶礼佛足。白佛言。世尊。我先愚痴。欲酒所醉。扰乱贤圣。造不善业。唯愿世尊。听我忏悔。佛言。我已受汝忏悔。汝今当知。佛世难遇。人身难得。解脱生死得阿罗汉。亦为甚难。如斯难事。汝已得之。于佛法中。获真实果。所谓生死已尽。梵行已立。所作已办。不受后有。是故汝今宜应精进。慎莫放逸。 ——《摩登伽经》卷上 何因待我佛顶神咒。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。于我法中成精进林。爱河干枯令汝解脱。是故阿难汝虽历劫。忆持如来秘密妙严。不如一日修无漏业。远离世间憎爱二苦。如摩登伽宿为淫女。由神咒力锁其爱欲。法中今名性比丘尼。与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。知历世因贪爱为苦。一念薰修无漏善故。或得出缠或蒙授记。如何自欺尚留观听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。疑惑销除心悟实相。身意轻安得未曾有。重复悲泪顶礼佛足。长跪合掌而白佛言。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。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。引诸沉冥出于苦海。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。妙觉明心遍十方界。含育如来十方国土。清净宝严妙觉王刹。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。我今犹如旅泊之人。忽蒙天王赐以华屋。虽获大宅要因门入。唯愿如来不舍大悲。示我在会诸蒙暗者。捐舍小乘必获如来。无余涅槃本发心路。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。得陀罗尼入佛知见。作是语已五体投地。在会一心伫佛慈旨。 ——《楞严经》卷四 阿难汝问摄心。我今先说入三摩地。修学妙门求菩萨道。要先持此四种律仪。皎如冰霜。自不能生一切枝叶。心三口四生必无因。阿难如是四事若不失遗。心尚不缘色香味触。一切魔事云何发生。若有宿习不能灭除。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。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。且汝宿世与摩登伽。历劫因缘恩爱习气。非是一生及与一劫。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。彼尚淫女无心修行。神力冥资速证无学。云何汝等在会声闻。求最上乘决定成佛。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。若有末世欲坐道场。先持比丘清净禁戒。要当选择戒清净者。第一沙门以为其师。若其不遇真清净僧。汝戒律仪必不成就。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。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。然后结界建立道场。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。放大悲光来灌其顶。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。若比丘尼白衣檀越。心灭贪淫持佛净戒。于道场中发菩萨愿。出入澡浴六时行道。如是不寐经三七日。我自现身至其人前。摩顶安慰令其开悟。 —–《楞严经》卷七

广化法师重罪轻报的故事

吃肉还有一个更严重的,就是你吃它半斤,将来还要还它八两,因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!那个动物也没有说,我高高兴兴的供养你、给你吃,它没有说;你吃它,它不高兴,它很怨恨,将来它要报仇的。所以这个报仇就麻烦了,不晓得哪一生、哪一世,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」。这就是我们伤害众生、吃众生肉,它将来会来报复,这个事情是真的。我们都知道,在台湾有一位叫广化老法师,这位法师很有名,人家称他叫什么?叫跛脚法师。 为什么叫跛脚法师?因为这个法师他过去还没有出家之前他是一个军人,他在一个岛上当军人。他做财务、军需,所以用钱比较方便。在这个岛上,他叫小兵每天去买一只鸡给他吃,所以一天吃一只。他在这里住多久?住了大概四、五年,你想想,这不得了,一天一只鸡,一千多只鸡!有一天他还要吃鸡,这个小兵跟他报告,他说报告长官,今天买不到鸡。他说为什么买不到鸡?他说整个岛上的鸡都被你吃光了。他不相信,就把这个小兵带著,开著吉普车,整个岛上到处去找,真的找不到一只鸡,统统被他吃光了。这下他起恐惧心,从此以后不敢再吃肉了,改吃素。后来学佛出家,出家以后戒律持得很精严,劝人家吃素,劝人家念佛。 有一天,他在闭关的时候,在洗澡,结果在洗澡的洗澡间,突然间看见很多鸡要啄他,几百只鸡,他一闪躲就摔倒在地上,把腿给跌断了,后来变成跛脚法师了,严重的时候还坐轮椅。后来我们师父去看他,他跟我们师父是很好的朋友。结果我们师父去看他,他跟我们师父讲,他说这个叫什么?叫重罪轻报。你看看本来造这么重的罪,吃了这么多只鸡,要堕地狱,要受苦!现在呢?现在提前受,而且重罪变轻了,跌个腿而已。那后来他念佛往生的时候,瑞相不错,还能够自在的念佛往生。所以这是说我们过去虽然造了很重的罪业,我们伤害了很多众生,现在回头还来得及!赶快的忏悔,赶快的念佛,来回向给它们。甚至於我们今天在修学的路上,遇到了种种的不顺,种种的灾难、横逆,我们心里面要很高兴、很欢喜,为什么?这个叫重罪轻报,把我们的罪业还得差不多了。所以这个业障就可以消除了,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障碍了。 所以遇到逆境恶缘,心里面充满了感恩,非常的欢喜,非常的高兴,作还债想。所以这是好事,这不是坏事,这是告诉我们,在这个世间我们种种的这些苦难,对於修行人来说都是好事。所以这个世间充满著种种的苦难!而且这个毒还包括什么?包括我们贪瞋痴的三毒烦恼。所以念佛它最好的地方,就是可以断除贪瞋痴,消我们最重的业障。所以过去灌顶法师说过一句话,他说用任何方法这个业障都消不了的,你看用经、咒语来消都消不掉的,很严重的业障,最后这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消。所以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,包括我们现在的这些天灾人祸,如果大家能够齐心念佛,真的可以化解这些灾难。所以我们真正了解到,我们念佛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议。

志公和尚

梁武帝时代,当时有一位高僧叫志公和尚,他有很大的神通。当时佛教兴起不久,有一个风俗就是大户人家有喜事都要请和尚来念经,叫“念吉祥经”,就是希望为这家人求福的意思。 一次,一个有钱人家的儿子娶媳妇,便请志公和尚去念经。他一踏进门口,便叹息道: 古古怪,怪怪古,孙子娶祖母。 猪羊炕上坐,六亲锅里煮。 女食母之肉,子打父皮鼓。 众人来贺喜,我说真是苦! 原来,这个儿子出生后他的祖母非常疼爱他,总怕他的父母照顾不好他。在他一岁多这位祖母就去世了,在临终时,她拖着孙儿的手,心里很舍不得。她说:“你们都成家立业,惟独我这个小孙儿,没有人照顾。唉!怎么办呢?”说完便带着这个牵挂去世了。因为这一念牵挂,结果促成了这位祖母来世和孙子的姻缘。祖母死后神识便托生到邻村成为一个女孩,女孩长大后成了孙子的媳妇。所以说“孙子娶祖母”。 志公和尚往炕上一看,原来,炕上坐的六亲眷属都是从前这家养的猪呀羊呀,后来被宰了吃肉了,现在都投生为人回来做了他家的亲戚,所以便说“猪羊炕上坐”!志公和尚往菜锅里一看,以前专吃猪羊的六亲眷属,现在反而投生为猪羊回来受人烹割,在锅子里还债,因此便说“六亲锅里煮”。 在外面,一个女孩子正在吃猪蹄子,吃得津津有味,这只猪原来是她前世的母亲,所以说“女吃母之肉”。 志公和尚再看看那些奏音乐的,打锣鼓、吹喇叭、吹笛子,好不热闹!有个人用力地打鼓,鼓是驴皮造的,而这驴竟然是他前世的父亲啊!所以说“子打父皮鼓”。 于是,“众人来贺喜”,大家都以为这是喜庆之日,但志公和尚却叹息:“我说真是苦!”

光厚和尚-民国时期四川“活罗汉”

在世罗汉 不世奇僧 —-民国时期四川“活罗汉”光厚和尚 1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11889821 南师怀瑾先生在成都时,师傅袁焕仙大居士某日说带他去拜访一位世外高人,并希望南师也能拜其为师。他告诉南师,他本人和师母袁夫人都是这位高人的皈依弟子。袁师是得道高人,行为不拘一格,他所皈依的师父自然非同凡俗了!袁师告诉他,此人是真正的在世大阿罗汉,成都非常有名的一代奇僧—光厚和尚。 光厚和尚当时居住在成都东门外一个城隍庙,庙子乱七八糟的,象土地庙一样,他师兄光前和尚和他同住在一起。 貌奇 光厚和尚相貌奇异:个矮、眼大、嘴阔、鼻小、耳细。 南师这样讲述:“一去一看,(光厚和尚)长不满三尺,比我还矮得多。长得样子真漂亮,怎么漂亮法?两个眼睛大大的,像枇杷那么大;鼻子小的像大蒜那么小,真的哦;嘴巴大大的,弯上去,像菱角一样;耳朵像棋子一样,圆圆的、小小的,戴了一个金丝的大眼镜,光个头,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。” 行怪 光厚和尚一年四季穿同一件百纳衣,不洗不换,南师说衣服看起来很脏,但是挨拢去闻闻没有什么臭味。就这样一件衣服,冬不冷,夏不热。 据光厚和尚皈依弟子萧天石先生介绍,光厚和尚即使大热天穿皮裘于烈日之下,也可以“不张伞,不戴笠,不挥扇,不用巾,健步如飞,行数十里或数十百里,不息不汗,不喘不倦,行所无事然。此则为妇孺皆知之事也”。 光厚老和尚童年出家,自证道后四十余年,不睡不眠,每夜都通宵静坐。他的卧室无床几,无被盖,无蚊帐,仅一蒲团而已。在其闭关期中,所用的蒲团还是石蒲团。 光厚和尚为人可谓极为超脱,无拘无束。南师初见和尚,要皈依,行跪拜礼,和尚说不要拜了,没关系的,实在要行礼,要南师念三次“南无佛,南无法,南无僧”就行了,简简单单。 光厚和尚有时剃光头,有时留发半寸长,有时候长到两三寸也不剃。身上有了虱子,爬出来了,南师说:“师父啊,这里有个虱子。”和尚马上说:“不要杀生,交给我,交给我。”然后把这个虱子拿过去,裤腰上一放,说它这样就会不服水土,就完了。 每次弟子们请他去素菜馆吃素斋,和尚都满口答应。但和尚极为节俭的,点了多少菜必须吃光多少菜,而且每个盘子他还要舔干净一遍才罢。 南师曾和同学一起“串通”师傅袁焕仙居士,以吃饭为由和光厚和尚开过一个玩笑,看看和尚到底能吃多少,到底有多奇。先让同学出面请和尚吃素斋,上了一桌菜,同学找借口自己不能吃,和尚把同学骂一顿,“怎么搞的,一直吩咐你不能多叫,浪费,暴殄天物,罪过啊”。骂完了他把一桌饭菜独自吃下去。然后同学说带他去找南怀瑾,路上南师正好提一碗素面来,说是怕师傅没吃饭。和尚说我过午不食的,南师说那倒掉呗,和尚不肯,又吃完了。接着他们一道去找袁焕仙师,经过三义庙,有个茶馆,袁师在那等着,摆了油炸麻花等小吃,和尚说他们都请我吃过了呵,没办法,只好又吃完了。和尚袖珍体态,谁知食肠却如此宽大。 技神 光厚和尚行医为生。他每天上午在其城隍庙开门看病,求医者一、二百人。 他看病,非常奇特,不把脉,不开方,不教吃药,而是“以大拇指头烧病”,已非常人所为了。南师第一次随袁师去拜见和尚,正好和尚接诊,对此南师有精彩讲述—- “庙屋里两排坐的百把人,等和尚看病。和尚一手里拿个洋油灯,另只手一个大拇指头在这个灯上面烤。这样的,也不晓得烫到没有。 然后他走到病人身边,问:你那里痛啊? — 头痛。 — 好。和尚把大拇指从灯上移开,直接按到病人头上。 那个病人叫起来:不得了,师父啊,好痛、好烧哦,好烧哦,轻一点,轻一点,唉唷,好烫啊,啊…… 和尚说:烫一下就好了,好了,好了……嘿,还真就好了。 给他钱,你自己放到他抽屉去;不给他钱,你走你的,他也不问。 然后第二个,哪里痛,肚子痛,按肚子,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牙痛按牙齿。 我在那里看,这是什么,后来我才知道,他根本就不需要用这个灯,他随便那里给你摸都会好的,但是他绝不愿意暴露,所谓有功夫神通,故意弄个灯,我们就等他,看他玩,一下子百把个病人,只要个把两个钟头,收拾得清洁溜溜,都搞好了。” 据光厚和尚弟子萧天石先生说,老和尚自称此为“三昧普火疗法”。当年,萧先生大病,中西医均束手无策,连全国著名的陈玉林医生也认为难以救治,嘱其夫人曹哲士准备身后事。后经南师介绍,求治于光厚和尚,竟不药而愈,起死回生!萧先生因此得缘皈依大阿罗汉! 袁焕仙师傅曾告诉南师一事,南师说: 有一次袁师傅老丈母娘生病快要死了,夫人便和他吵,要他救治老人。袁师被她吵烦了,和夫人坐了一部车子到东门找光厚师父去。 光厚师父刚好病人医得差不多了,问:你们两个来干什么? 袁师说:“师父啊,我妈妈病了。” “什么病啊?” “病得快要死了,真的快要断气了,没有办法,求师父去。” 和尚一听,不肯去,说:“要死我有什么办法,要死没有办法的,要死治不好的。” 然后我那个老师作风素来很特别的,把师父一架,说:“师父啊,要去也去,不去也要去。”…

修慧不修福,罗汉托空钵;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

修慧不修福,罗汉托空钵;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 1https://weibo.com/ttarticle/p/show?id=2309404244415601313440 ​​罗汉和大象的故事 : 从前,有兄弟二人随佛出家。哥哥每天精进持戒,打坐参禅,却忽略了随众作务,只勤修定慧,少修福德;弟弟则是勤劳工作,布施济众,广修福德,但不能守持如来清净戒律,多有毁犯。 后来哥哥往生之后转世为佛陀的弟子,修得了罗汉道,而弟弟却投生到大象群中,变成了象王。因为这头象前世布施修福,这一生有大福报,不但色泽美丽光滑,更是力大无比。 国王非常宠爱这头大象,把大象封为“百户王”,并用金银珠宝把它装饰起来,并派专人照顾大象的饮食起居,让他在宫廷过著舒适奢华的 生活。 修成罗汉的哥哥情况就不一样了,一次国内饥荒,罗汉哥哥他衣衫褴褛,托钵七日,都是空钵而回,饥饿和寒冷一直困扰著他。他饿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,有时只得少许饮食,苟延生命。  一日,罗汉哥哥在路上托钵时,看到前世的弟弟投身在畜生道成为一头大象,但却身套缕罗绸缎,匹挂璎珞珠宝游行街道,城里百姓都以美味佳肴来供养它。   罗汉知道过去世他与大象的因缘,于是在黄昏时到大象住的地方,对大象说:   “我和你前世都有罪业,你好好回忆往事吧!”  大象蒙罗汉哥哥加持,当下回想起过去世的种种因缘。大象自知前世所造的罪业,忧愁不乐,从此绝食。 国王知道大象绝食,便派人查明原因,才知道日前黄昏有一沙门抚摩象耳,喃喃自语,当夜大象就不再进饮食了。   “那沙门到底说了什么?”国王有点愤怒的问。   “没有听清楚他说什么。”象王的守卫回答。   国王立刻吩咐卫士:“你马上带几个人去请那位沙门过来一趟。”   不一会儿,卫士便将那位沙门请来。   “尊真的沙门,谓问您跟我的象王说了什么?它自从见了您之后,就闷闷不乐、不再饮食。”国王著急的问著。   “我只与它说我与你过去都有罪业,并没有多说别的。”沙门回答的说。 沙门并向国王说明他与大象过去的因缘,国王听了以后,深深体会到因果报应,果然丝毫不爽。 后来就流传著这么一首偈:修慧不修福,罗汉托空钵;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。 《大智度论》卷8〈序品第1〉中又说:   业报因缘,各各不同:或有人有见佛因缘,无饮食因缘;或有饮食因缘,无见佛因缘。   譬如黑蛇而抱摩尼珠卧;有阿罗汉人乞食不得。   又如迦叶佛时,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;一人持戒、诵经、坐禅;一人广求檀越,修诸福业。   至释迦文佛出世:一人生长者家;一人作大白象,力能破贼。   长者子出家学道,得六神通阿罗汉,而以薄福,乞食难得。   他日持鉢入城乞食,遍不能得;到白象廐中,见王供象种种丰足,语此象言:“我之与汝,俱有罪过。”象即感结,三日不食。   守象人怖,求觅道人,见而问言:“汝作何呪,令王白象病不能食?”答言:“此象是我先身时弟,共于迦叶佛时出家学道。我但持戒、诵经、坐禅,不行布施;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,不持戒、不学问。以其不持戒、诵经、坐禅故,今作此象;大修布施故,饮食备具,种种丰足。我但行道,不修布施故,今虽得道,乞食不能得。”以是事故,因缘不同,虽值佛世,犹故饥渴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一、唯一的“古佛”迦叶道场 古佛迦叶道场:位于重庆北碚嘉陵江畔的缙云山,“缙”字意为:红色的云霞如红色丝带一样环饶于山。唐代诗人李商隐诗句: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”指的巴山就是缙云山,距重庆市区30公里,是川东地区颇有盛名的佛教胜地,又是我国唯一的迦叶古佛道场。是汉藏佛学苑地,喇嘛来渝者,络绎不绝,素有“小峨嵋”之称,为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。 缙云山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,距今有1600多年,名为缙云寺。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,423年元年。曾受到历代帝王赐名“禅真宫”、“相思寺”、崇胜寺、“崇教寺”等。明万历三十年,明神宗皇帝改名缙云寺。寺里珍贵文物、名胜古迹众多,可惜却少为人知? 缙云寺山门前,立有一处400多年历史的明朝建筑,“青石牌坊”高6米,宽5米,气势雄伟,正面上方刻有明神宗朱翊所书的“圣旨”二字,下横额刻有“迦叶道场”四字;背面同样刻着“敕渝”和“缙云胜境”的圣书。 由于皇帝御赐“迦叶古佛道场”牌坊名气大增,寺院房屋、大殿增添为几十间,僧人多达百余人,日夜诵经不断,香火旺盛不断。 大雄宝殿与众不同,供奉的是迦叶古佛,而不是释迦牟尼佛。由此可见这里是全国唯一的“迦叶道场”。 迦叶古佛像高约2米。二旁站着:一男名叫帝释,代表欲界法相;女的叫梵王,代表色界法相。此殿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破空和尚所建。殿上方挂有匾额,上书“昙花蔼瑞”以表吉祥祝福的含义。 据说迦叶古佛曾在缙云山跏趺修行过,因此在明万历二年,公元1574年由明神宗皇帝正式敕赐为“迦叶道场”。 迦叶古佛是“过去七佛”中的第六佛,现在贤劫千佛中的第三尊佛。禅宗佛教的第一人。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。少欲知足,常修苦行,古称为头陀第一,骑一头狮子。降生于释迦牟尼之前。相传为释迦牟尼的因地本师,是释迦牟尼的前世之师。曾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,有二万弟子参加。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罗婆,是释尊以前之佛,曾预言释迦牟尼将来必定成佛。下图左起:毗婆尸、尸弃、毗舍浮、拘留孙、拘那含牟尼、迦叶、释迦牟尼佛。依次最后位是离我们时间最近的佛。

五阴介绍

五阴介绍: 一色阴 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。色有十四种。所谓四大五根五尘。此之十四。并是色法也 二受阴 领纳所缘名为受。受有六种。谓六触因缘生六受。但境既有违顺。非违非顺之别。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。不苦不乐受之异也 三想阴 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。想有六种。谓取所领六尘之相。为六想也 四行阴 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。行有六种。大品经中。说为六思。思即是行。谓于六想之后。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五识阴 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。识有六种。即是六识。若诸论师多云。识在二心之前。诸大乘经中。明识最居后。今依经为次料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