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

1234http://ab.newdu.com/book/ms322698.html https://weibo.com/ttarticle/p/show?id=2309404624462057177361 https://www.zhonghuadiancang.com/foxuebaodian/11003/217123.html 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21252339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唐 法藏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唐大荐福寺翻经沙门法藏述 夫满教难思。窥一尘而顿现。圆宗叵测睹纤毫以齐彰。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。事依理显。自有一际之形。其犹病起药兴。妄生智立。病妄则药妄。举空拳以止啼。心通则法通。引虚空而示遍。既觉既悟。何滞何通。百非息其攀缘。四句绝其增减。故得药病双泯。静乱俱融消。能所以入玄宗。泯性相而归法界。窃见玄纲浩瀚妙旨希微。览之者讵究其源。寻之者罕穷其际。是以真空滞于心首。恒为缘虑之场。实际居于目前。翻为名相之境。今者统收玄奥。囊括大宗。出经卷于尘中。转法轮于毛处。明者德隆于即日。昧者望绝于多生。会旨者山岳易移。乖宗者锱铢难入。辄以旋披往诰。[糸*丐]觌旧章。备三藏之玄文。凭五乘之妙旨。繁辞必削。缺义复全。虽则创集无疑。况乃先规有据。穷兹性海会彼行林。别举六门通为一观。参而不杂一际皎然。冀返迷方情同晓日。佩道君子俯而详焉。今略明此观。总分六门。先列名。后广辨一显一体。谓自性清净圆明体二起二用。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。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。三示三遍。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。二者一尘出生无尽遍。三者一尘含容空有偏。四行四德。一者随缘妙用无方德。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。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。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。五入五止。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。二者观人寂怕绝欲止。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。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。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。六起六观。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。二者从心现境。妙有观。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。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。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观。六者主伴互现帝网观。 一显一体者。谓自性清净圆明体。然此即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。从本已来性自满足。处染不垢。修治不净。故云自性清净。性体遍照无幽不烛故曰圆明。又随流加染而不垢。返流除染而不净。亦可在圣体而不增。处凡身而不减。虽有隐显之殊。而无差别之异。烦恼覆之则隐。智慧了之则显。非生因之所生。唯了因之所了。起信论云。真如自体。有大智慧光明义故。遍照法界义故。真实识知义故。自性清净心义故。广说如彼。故曰自性清净圆明体也。 自下依体起二用者。谓依前净体起于二用。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。言海印者。真如本觉也。妄尽心澄。万象齐现。犹如大海因风起浪。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。起信论云。无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。所以名为海印三昧也。经云。森罗及万象。一法之所印。言一法者所谓一心也。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。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。唯依妄念而有差别。若离妄念唯一真如。故言海印三昧也。华严经云。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。随其所乐悉令见。众生形相各不同。行业音声亦无量。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。依此义故。名海印三昧也。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。是华严三昧也。谓广修万行称理成德。普周法界而证菩提。言华严者。华有结实之用。行有感果之能。令则托事表彰。所以举华为喻。严者。行成果满契理称真。性相两亡。能所俱绝。显焕炳著。故名严也。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。何有饰真之行。不从真起此则真该妄末。行无不修。妄彻真源相无不寂。故曰法界圆明自在用也。华严经云。严净不可思议刹。供养一切诸如来。放大光明无有边。度脱众生亦无限。施戒忍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。如是一切皆自在。以佛华严三昧力。依此义故。名华严三昧也。 三示三遍者。谓依前二用。一一用中普周法界。故云遍也。言三遍者。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。谓尘无自性揽真成立。真既无边尘亦随尔。经云。华藏世界所有尘。一一尘中见法界。宝光现佛如云集。此是如来刹自在。准此义故。当知一尘普周法界也。二者一尘出生无尽遍。谓尘无自体起必依真。真如既具恒沙众德。依真起用亦复万差。起信论云。真如者。自体有常乐我净义故。清凉不变自在义故。具足如是过恒沙功德。乃至无有所少义。故经云。如此华藏世界海中。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。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。依此义故。当知一尘即理即事。即人即法。即彼即此。即依即正。即染即净。即因即果。即同即异。即一即多。即广即狭。即情即非情。既三身即十身。何以故。理事无碍。事事无碍。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。唯普眼之境界也。如上事相之中。一一更互相容相摄。各具重重无尽境界也。经云。一切法门无尽海。同会一法道场中。如是法性佛所说。智眼能明此方便。问据其所说则一尘之上。理无不显。事无不融。文无不释。义无不通。今时修学之徒。云何晓悟达于尘处。顿决群疑。且于一尘之上。何者是染。云何名净。何者为真。何者称俗。何者名生死。何者名涅槃。云何名烦恼。云何名菩提。云何名小乘法。云何名大乘法。请垂开决闻所未闻。答大智圆明睹纤毫。而周性海真源朗现。处一尘而耀全身。万法起必同时一际理无前后。何以故。由此一尘虚相能翳于真即是染也。由此尘相空无所有。即是净也。由此尘性本体同如。即是真也。由此尘相缘生幻有。即是俗也。由于尘相念念迁变。即是生死。由观尘相生灭相尽空无有实。即是涅槃。由尘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别。即是烦恼。由尘相体本空寂缘虑自尽。即是菩提。由尘相体无遍计。即是小乘法也。由尘性。无生无灭依他似有。即是大乘法也。如是略说。若具言之。假使一切众生怀疑各异一时同问如来。如来唯以一尘字而为解释。宜深思之。经云。一切法门无尽海。一言演说尽无余。依此义故。名一尘出生无尽遍。三者一尘含容空有遍。谓尘无自性即空也。幻相宛然即有也。良由幻色无体必不异空。真空具德彻于有表。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。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。以色空无二。悲智不殊。方为真实也。宝性论云。道前菩萨。于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。一者疑空灭色取断灭空。二者疑空异色取色外空。三者疑空是物取空为有。今此释云。色是幻色必不碍空。空是真空必不碍色。若碍于色即是断空。若碍于空即是实色。如一尘既具如上真空妙有。当知一一尘等亦尔。若证此理即得尘含十方无亏。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时。故得殊胜微言。纤毫彰于圆教奇特。圣众轻埃现于全躯。迥超言虑之端。透出筌罤之表。经云。如有大经卷。量等三千界。在于一尘内。一切尘亦然。有一聪慧人。净眼普明见。破尘出经卷。广饶益众生等。若据理而言。即尘众生妄计经卷。即大智圆明。智体既其无边。故曰量等三千界。依此义故。名一尘含容空有遍也。 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。谓依前一尘能遍之境。而修四种行德。一者随缘妙用无方德。谓依真起用。广利群生。众生根器不等受解万差。乐欲不同应机授法。应病与药令得服行。维摩经中具明斯义。又以大悲故。名曰随缘。以大智故。名为妙用。又大坏假名而常度众生。故曰随缘了知众生性空。实无度者名为妙用。又理即事故名随缘。事即理故名妙用。又真不违俗故随缘。俗不违真故妙用。又依本起末故随缘。摄末归本故妙用。良以法无分齐。起必同时。真理不碍万差。显应无非一际。用则波。腾鼎沸。全真体以运行体。则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。若曦光之流彩。无心而朗十方。如明镜之端形。不动而呈万像。故曰随缘妙用无方德也。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。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。大乘八万。小乘三千。为住持之楷模。整六和之紊绪。出三界之梯隥。越苦海之迅航。拯物导迷莫斯为最。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。传授浇讹师于己见。致使教无纲纪。滥挹淳流得失齐举妄参真净。故令初学触事成非不依经律。混乱凡情自陷陷他甚可悲矣。故瑜伽论云。非大沈非小浮。常住于正念。根本眷属净修梵行。华严经云。戒是无上菩提本。应当具足持净戒。梵网经云。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。起信论云。以知法性体无毁禁。是故随顺法性行尸波罗蜜。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。远离贪嗔。欺诈谄曲邪见。亦应远离愦闹少欲知足。乃至小罪心生大怖不得轻。于如来所制禁戒常护讥嫌。不令众生妄起过罪。用此威仪住持。以化众生也。问准上文所说。真如一相。佛体无二。具足一切功德者。何故要须威仪等戒行耶。答譬如大摩尼宝。体性明净久被尘累。而有粗秽之垢。若人唯念宝性。不以种种磨治。终不得净真如之法体性空净。久被无明烦恼垢染。若人唯念真如。不以持戒定慧种种熏修。终无净时。准此义故理须持戒也。问出家五众。超然出俗可具威仪。在家之流。身缠俗网宁无愆犯。答出家之辈自有严科。在家之俦通持五戒。夫三归五戒者。盖是出苦海之津梁。趣涅槃之根本。作毗尼之渐次。为七众之崇基。万善藉此而生。寔佛法之平地。经云。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当知。戒为定体。慧为定用。三学圆备即证菩提。四分律云。第一持戒不毁犯。比丘威仪自端严。怨家之人不能近。若不如法即被诃。依此义理故。云威仪住持有则德。三者。柔和质直摄生德。谓大智照真名为质直。大悲救物故曰柔和。又质直者。约本性不迁。柔和者。约随流不滞。柔则伏灭烦恼。和则顺理修行。用兹调和之法。以摄众生也。又质直者。体无妄伪言行相符。蕴德居怀不拘名利。轻金若块。重教逾珍。但为正业调生。速愿自他圆满。故曰柔和质直摄生德也。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。谓修诸行法不为自身。但欲广利群生冤亲平等。普令断恶备修万行速证菩提。又菩萨大悲大愿以身为质(音致)。于三恶趣。救赎一切受苦众生要令得乐。尽未来际心无退屈。不于众生希望毛发报恩之心。华严经云。广大悲云遍一切。舍身无量等刹尘。以昔劫海修行力。今此世界无诸垢。谓众生妄执念念迁流名之为苦。菩萨教令了蕴空寂自性本无。故云离苦。问众生无边苦业无边。云何菩萨而能普代众生受苦。答菩萨代众生受苦者。由大悲方便力故。但以众生妄执不了业体。从妄而生无由出苦。菩萨教令修止观两门。心无暂替因果丧亡。苦业无由得生。但令不入三涂。名为普代众生受苦德也。杂集论云。于不坚坚觉深住于颠倒。离烦恼所恼。得最上菩提。已上明四种行德竟。 自下摄用归体入五止门。五止门者。谓依前能行四德之行。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也。所言入者。性相俱泯体周法界。入无入相名为入也。华严经云。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。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。又准入佛境界。经云。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。常入平等故敬礼无所观。此乃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。更无可入也。如人迷故谓东为西。乃至悟己西即是东。更无别东而可入也。众生迷故。谓妄可舍。谓真可入。乃至悟已妄即是真。更无别真而可入也。此义亦尔。不入而入。故云入也。何以故。入与不入本来平等。同一法界也。起信论云。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。是名入真如门也。言五止者。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。谓真谛之法本性空寂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。真俗清虚萧然无寄。能缘智寂所缘境空。心境不拘体融虚廓。正证之时因缘俱离。维摩经云。法不属因不在缘故。依此义理故。云照法清虚离缘止也。二者观人寂怕绝欲止。谓五蕴无主名曰寂怕。空寂无求名为绝欲。故云观人寂怕绝欲止也。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。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。起应万差故曰繁兴。古今常然名为法尔。谓真如之法。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。故曰性起繁兴法尔止。经云。从无住本立一切法。即其义也。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。言定光者。谓一乘教中白净宝网。万字轮王之宝珠。谓此宝珠体性。明彻十方齐照。无思成事。念者皆从虽现奇功。心无念虑。华严经云。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。来处不可得。业性亦如是。若有众生。入此大止妙观门中。无思无虑任运成事。如彼宝珠远近齐照。分明显现廓彻虚空。不为二乘外道尘雾烟云之所障蔽。故曰定光显现无念止也。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。谓幻相之事。无性之理。互隐互显。故曰玄通。又理由修显故。事彻于理。行从理起。理彻于事。互存互夺。故曰玄通。玄通者。谓大智独存体周法界。大悲救物万行纷然。悲智双融性相俱泯。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。上来明五止竟。 自下依止起观。问准上义理。依之修行。足为圆满。云何更要入止观两门耶。答起信云。若修止者。对治凡夫住著世间。能舍二乘怯弱之见。若修观者。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。远离凡夫不修善根。以此义故。止观两门。共相成助不相舍离。若不修止观。无由得入菩提之路。华严云。譬如金翅鸟以左右两翅鼓扬海水。令其两辟观诸龙众。命将尽者而搏取之。如来出世亦复如是。以大止妙观而为两翅。鼓扬众生大爱海水。令其两辟观诸众生。根成熟者而度脱之。依此义故。要修止观也。问止观两门既为宗要。凡夫初学未解安心。请示迷徒令归正路。答依起信论云。若修止者。住于静处端坐正意。不依气息。不依形色。不依于空。不依地水火风。乃至不依见闻觉知。一切诸想随念皆除。亦遣除想。以一切法本来无想。念念不生。念念不灭。亦不随心外念境界。然后以心除心。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。常勤正念唯心识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。凡夫初学邪正未分。魔网入心欺诳行者。又无师匠咨问莫凭。依四魔功将为正道。日月经久邪见既深。设遇良缘终成难改。沉沦苦海出离无由。深自察之无令暂替。此义如起信论中说也。六起六观者。依前五门即观之止。而起即止之观。何以故。理事无碍法如是故。定慧双融离分齐故。一多相即绝前后故。大用自在无障碍故。言六观者。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。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。心外更无一法可得。故曰归心。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。曾无心外境。能与心为缘。何以故。由心不起外境本空。论云。由依唯识故。境本无体故。真空义成。以尘无有故。本识即不生。又经云。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。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。知诸法唯心便舍外尘相。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。如世有医王。以妙药救病。诸佛亦如是。为物说唯心。以此方知。由心现境由境现心。心不至境境不入心。当作此观智慧甚深。故曰摄境归心真空观也。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。即事不滞于理随事成差。谓前门中摄相归体。今此门中。依体起用。具修万行。庄严报土。又前门中。摄相归体显出法身。今此门中依体起用修成报身。故曰从心现境妙有观也。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。言心者。谓无碍心。诸佛证之以成法身。境者。谓无碍境。诸佛证之以成净土。谓如来报身。及所依净土圆融无碍。或身现刹土。如经云。一毛孔中无量刹。各有四洲四大海。须弥铁围亦复然。悉现其中无迫隘。或刹现佛身。如经云。华藏世界所有尘。一一尘中佛皆入。普为众生起神变毗卢遮那法。如是就此门中。分为四句。如玄谈疏中说。如是依正混融无有分齐。谓前两观各述一边。今此双融会通心境。故曰心境秘密圆融观也。四者。智身影现众缘观。谓智体唯一能鉴众缘。缘相本空。智体照寂。诸缘相尽如如独存。谓有为之法无不俱舍真性。犹如日轮照现迥处虚空。有目之流无不睹见。生盲之辈亦蒙润益。令知时节寒热之期。草木无情悉皆滋长。如来智日亦复如是。故曰智身影现众缘观也。五者。多身入一镜像观。即事事无碍法界也。谓毗卢遮那十身。互用无有障碍也。经云。或以自身。作众生身。国土身。业报身。声闻身。缘觉身。菩萨身。如来身。智身。法身。虚空身。如是十身随举一身摄余九身。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。如一身有十身互作。一一毛孔。一一身分。一一支节中。皆有十身互作。或以眼处作耳处佛事。或以耳处作眼处佛事。鼻舌身意亦复如是。何以故。证此大止妙观法力加持。得如是故。经云。或以多身作一身。或以一身作多身。或以一身入多身。或以多身入一身。非一身没多身生。非多身没一身生。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。或以异境入定同境起。或以同境入定异境起。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。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。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也。六者。主伴互现帝网观。谓以自为主。望他为伴。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。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。随举一法即主伴齐收。重重无尽。此表法性重重影现。一切事中皆悉无尽。亦是悲智重重无尽也。如善财童子。从只桓林中渐次南行。至毗卢遮那庄严大楼阁前。暂时敛念。白弥勒菩萨言。唯愿大圣。开楼阁门令我得入。弥勒弹指其门即开。善财入已还闭如故。见楼阁中有百千楼阁。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。一一弥勒菩萨前。各有善财童子。一一善财童子皆悉合掌在弥勒前。以表法界重重。犹如帝网无尽也。此明善财童子依此华严法界之理修行位极顿证法界也。此举一楼阁为主。一切楼阁为伴也。故云主伴互现帝网观。亦是事事无碍观也。此上所述六重观门。举一为主余五为伴。无有前后始终俱齐。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。此理喻如圆珠穿为六孔。随入一孔之中。即全收珠尽。此亦如是。开为六门。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圆满教理。法自尔故。善财一生皆全证故。卷舒无碍隐显同时。一际绝其始终。出入亡于表里。初心正觉。摄多生于刹那。十信道圆。一念该于佛地。致使地前菩萨触事生疑。五百声闻玄鉴绝分。融通无碍一多交参。圆证相应名为佛地。然此观门名目无定。若据一体为名。即是海印炳现三昧门。若约二用而论。即名华严妙行三昧门。若据三遍为言。即是尘含十方三昧门。若准四德为名。即名四摄摄生三昧门。若约五止而言。即为寂用无碍三昧门。若取六观为名。即是佛果无碍三昧门。如是等义随德立名。据教说。为六观。随入一门众德咸具。无生既显幻有非亡。摄法界而一尘收。举一身而十身现。如斯等义。非情所图。识尽见除思之可见。余虽不敏素玩兹经。聊伸偶木之文。式集弥天之义。颂曰。 备寻诸教本  集兹华严观 文约义无缺  智者当勤学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纪重校 宋晋水沙门净源述 昔孤山智圆法师尝称。杜顺尊者。抉华严深旨。而撰斯文。盖准唐中书舍人高郢序北塔铭耳。净源向读唐丞相裴休述妙觉塔记。记且谓。华严疏主仰贤首还源玩味亡斁。若骊龙之戏珠也。乃知斯观实贤首国师所著断矣。抑又观中。具引三节之文。皆国师之语章章焉。熙宁元年冬十一月。特抱诸郡观本再请钱唐通义大师。子宁重校其辞。宁公学深知古。力考诸文。朝而思夕而玩。因与源曰。贤首所集具引之语救而得之矣。请试陈其一二焉。观不云乎。用就体分。非无差别之势。事依理显。自有一际之形。兹乃义海百门之一也。又曰。拯物导迷莫斯为最。岂非般若心经疏序欤。又谓就此门中分为四句。此亦晋疏玄谈。又已明矣。源应之曰。夫有条不紊。表其网之在纲。探乎深辞。贵其通于舆义。然则君子僧博览祖训。负卓卓之识。岂独畴昔有之乎。源爱通义师传慈恩祖教。讲儒者五经。而考文责实。章灼同异意。犹吾心也。于是乎题之卷末。云耳。 纪重校(竟)

学佛问答(一)

学佛问答(一) 1https://www.wenquansi.com.cn/boruo/books2/1662.htm#a02 (此为恭录 净空法师答覆各地同修之学佛问答,尚未经 净空法师鉴定,仅为华藏讲记组亲聆音带,摘要记录,顺文整理,草成此篇,供养读者。) 一、念佛篇 问:如果每天早睡早起,白天努力做到皈依瞻仰,如说修行,为人演说。但是从不打佛七,或是熬夜精进念佛,请问如此能往生西方吗? 答:当然能。因为五经一论并没有说一定要打佛七才能往生,也没有说一定要熬夜念佛才能往生。我们要依法不依人。21-90-09 问:家母已经念了二十年的日本《妙法莲华经》,请问应如何劝她念佛求生净土? 答:这一点很重要,你要把念佛的好处告诉她。念日本的《妙法莲华经》,这是日莲宗。最重要的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,如果不念佛求生净土,这一生就错过了。21-90-13 问:业障频频现前,请问这是表示念佛有功夫吗? 答:不一定,大多数人业障现前会障碍用功。功夫得力时,业障现前可能是来考验你的。谁来考验?过去生中的冤亲债主。你的功夫得力,快要到极乐世界,他慌了,赶紧找你的麻烦,希望把你阻碍住。一般修行在功夫得力的时候,往往会发生这种现象。遇到这些事情,我们要跟冤亲债主谈条件,希望他不要来障碍,我们修行有成就,往生到极乐世界,再回过头来度他,一般都能接受。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有能力普度众生。21-90-41 二、修持篇 问:听《无量寿经》觉得很相应,很能契入,但是听《华严经》就觉得很茫然。请问是不是境界不够? 答:人有过去、今生,学佛同修决不是这一生才开始学佛,每个人的善根都很深厚。过去你所修学的法门,这一生遇到了,就会觉得很投缘,很欢喜;从前没有学过,这一生遇到了,就感觉很生疏,很茫然。你这种情形,大概过去生中修过净土,《无量寿经》念得很多,所以一遇到就生欢喜心;可能《华严经》从前没有学过,所以接触之后就比较生疏,原因在此地。21-90-03 问:深圳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,有许多密宗的活佛、法王来此地化缘。许多净宗同修去灌顶,请问这样做对吗? 答:这是各人的因缘不同,无可厚非。但是要了解灌顶真正的意义,不是形式上的。形式上,用一点水洒在头上就开悟了,那我们何必学经教,学得这么辛苦!释迦牟尼佛又何必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每天拿著水洒就好了。要明白道理。 你去接受灌顶,他将水洒在你的头上,你是不是真开悟?果然开悟,有效!黄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上师,他在《无量寿经》注解里讲得很清楚,‘灌’是慈悲加持,‘顶’是佛法里最殊胜的第一法门;灌顶就是将佛法里的精华传授给你。不是拿水洒头。 懂得这个道理,我们每天将《无量寿经》或《阿弥陀经》从头到尾念一遍,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灌顶一次,念两遍就灌顶两次。那不是密宗的仁波切活佛给你灌顶,而是阿弥陀佛给你灌顶,十方诸佛如来给你灌顶。所以,一定要懂得佛法的道理,知道怎样修学才是对的。 你明白就好,遇到这些亲朋好友,也应该将这些道理说清楚。至于他去不去,各有因缘,不必障碍,这样就好。21-90-07 问:深圳经常有法师来结缘,并且讲法,多数净宗同修也去听。请问这样是否不专一? 答:佛法的修学,最重要的是‘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’,最好是跟一个老师学。何时才能离开老师?古人的标准是要开悟,就是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你就毕业了。古时候叫出师,可以离开老师了。假如你还没有明心见性,不能离开老师;离开老师,你一定会走错路。 修学净土宗,条件没有那么高,只要达到功夫成片,自己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什么人讲经你都可以听,什么地方你都可以去,因为没有妨碍。如果自己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把握,还是专修比较好,也就是说不要离开老师。谁是我们的老师?阿弥陀佛。阿弥陀佛在哪里?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因此天天要读诵,天天要思惟,要懂得经上所讲的道理与方法,依教奉行。佛教我们做的,一定认真努力去做;教我们不可以做的,决定不能做。只要两、三年的时间,你就有把握往生。 净土法门成就快,我们看《净土圣贤录》和《往生传》,念佛三年五载往生的人很多。曾经有同修问我,是不是他们修了净土宗,寿命只有三年、五年,刚好往生?我说不见得,哪有那么巧的事!何以他们念佛三年五载就往生?他具足了往生的条件,什么妄想都没有,对于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毫无留恋,所以寿命不要,提早走了。因为两个世界相比,一个是极乐,一个是极苦,既然极乐世界去得了,何必还在极苦世界受苦?但是有个例外,能去还不去,就是这个世间还有很多有缘的人需要帮助,所以迟一点走。如果在这个世间没有缘,就先走了。明白这个道理,修行不能不专一,不专一很难有成就。21-90-07 问:朝阳寺有一位居士,止语修行两年多。后来我发现他的心地并不清净,言谈中现烦恼相。我认为这种修行即断了与众生的法缘,这种苦行是很悲悯的事。请问这种修行方法对吗? 答:你的想法很正确。止语目的是在专心,远离外缘的干扰。口虽不说话,还常用笔写东西传递给人,这个多麻烦!不如讲话方便。他的这种止语是形式上的,念头上并没有止住。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,根本是心地,要求的是心地清净,心地不染,心地离缘。形式上,遇到有缘的众生也要帮助,止语也可以帮助人。帮助哪些人?废话太多的人。看到人家不说话,多话不如少话,少话不如不说话。但是要契机,你所示现的如果不契机,这个示现是白费,没有人能懂,没有人能受感化。 总而言之,我们心之所思、行之所为,一定要利益众生,对众生有好处;不能利益众生的,我们不做。我们的时间、精力有限,应当多做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事,感化社会大众的事。21-90-08 问:实施观心法门后,杂念妄想不多,能保持空念和无念的状态。古德有云:‘起心动念是天魔,不起心动念是阴魔,到起不起时是烦恼魔。’有念与无念似乎相违背,请问究竟如何才好?又何谓天魔、阴魔、烦恼魔? 答:‘魔’的名称、含义,《楞严经》讲得很清楚。《楞严经》上说,无论什么境界现前,决不可执著,这样就好;而且《金刚经》也讲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’。 离妄想、执著实在不容易,净土宗教我们执持名号,专执著阿弥陀佛的名号,其他的都不要执著,这是一个好办法。用一句‘阿弥陀佛’把其他的执著换掉,这个容易,所以念佛法门叫‘易行道’。佛教我们要执持,一直到临命终,还执著阿弥陀佛来接引,到了极乐世界再离一切执著。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取得西方净土,这是稳当、可靠而且快速,往生极乐世界成功的果位是想像不到的,超越了其他法门的成就。正因为如此,十方世界诸佛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。21-90-15 问:小乘的四念处、大乘的禅及密教的大手印,与观心法门,请问有何不同?可否截长补短,相辅相成? 答:各个宗派用的名词术语、方法不相同,但是其目标、精神、义趣是相同的。四念处属于禅。何谓禅?六祖在《坛经》里说:‘外不著相是禅,内不动心是定。’《金刚经》云:‘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’不取于相就是‘禅’,如如不动就是‘定’。不被外境诱惑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无论是顺境逆境决不受动摇、干扰,这是‘禅’;永远保持清净心,不生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这是‘定’。 这些法门可以相辅相成,但是修行一定要‘一门深入’。其实一门就具足一切门,决不能三门一起修。所以,修学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,适合自己现前的工作、程度,这样容易成就。21-90-15 问:看很多佛书,请问对自己修行是否有障碍? 答:这个完全看自己。如果你看的东西很多,接触的面很广,心地依然清净,没有分别、执著,就没有障碍;如果心地不清净,还是要舍离。21-90-23 问:佛家说‘相随心转’,法师说我们可以依自己的相貌来对照修行功夫。请问是否相貌较差的修行人,修行功夫也比较差? 答:不一定,因为人的相貌与前生所修的福报有关。四十岁之前,相貌好坏是前生注定的,这是过去生中的福报;四十岁以后,相貌好坏自己要负责任。这句话是何道理?从出生后,这四十年,心行的善恶决定影响你的相貌。所以,年轻时相貌很好,晚年之后相貌未必就好。相貌会变,变好还是变坏,与自己的心行(起心动念、生活行为)有决定的因果关系。 佛说菩萨修行作佛,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善因得的善果。佛为何用这么长的时间来修相好?这是一种示现,表演给我们看的。众生都希望自己相貌好、身体好,佛就做这些示现,什么样的相貌是由什么样的业因修成的;你能修这个因,就一定得好果报。21-90-40 问:相貌较差的修行人,请问应如何克服自卑的心理? 答:要想把自卑的烦恼消除,只有一心念佛,不要想相貌的好坏。我们念佛修因证果,果报是究竟圆满。现在相貌丑陋一点没有关系,到极乐世界就是最殊胜的相好。十八罗汉、五百罗汉的造像,相貌各个不相同,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相貌,但是他有慈悲智慧,所以并不难看。明白这个道理,不要在相貌上生分别、执著,只要一心念佛,不知不觉我们的身体、相貌都会转变。 《无量寿经》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相貌就相同。为什么要相貌相同?因为他方世界相貌好的人傲慢,相貌不好的人自卑。阿弥陀佛大慈大悲,在极乐世界把这桩事情消除了。所以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每个人的相好都与阿弥陀佛相同,决定没有差别。大家相貌都一样,是否会混淆?到极乐世界每个人都有智慧,具足六种神通,所以绝对不会混淆。21-90-40 三、死生篇…

为什么说“ 一失人身,万劫不复 ”,这就是原因!

今天谈谈在佛教里忏悔的道理。诸佛菩萨不见众生过,众生有过当没有过,佛是不管的。 可是自己所造的罪业,当时间成熟了,你自己便要受果报。 众生觉悟的少,迷眛的多;明白的少,愚痴的多。 所以规矩的、明白的众生,他不会做颠倒事。 真正觉悟的众生,他也不会有邪知邪见。 在这茫茫苦海里头,也找不到一个边际,就在这儿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总在轮回里转,这一转就堕到六道里去轮回。 也就等于我们现在讲的化学工厂一样:由大的灵性可以化成小的,小的灵性又可以变成大的。 所以一个人投生去做畜生,不是一个人做一种畜生。 他会分开:一个人做马、牛、羊、鸡、犬、豕,这是身体比较大的,有灵性聪明一点的畜生。 这一个人又可以变成七种的畜生,因为经过分开了,这叫“分灵”,便性化灵残。 他的灵性既然分开了,又往更小的再分。 譬如马变鸡鸭,又变成很多了。一只马,又可以变成七只鸭、七只鸡等等。 既然又分开了,那点灵性又少一点,又愚痴一点。 因为这种关系,所以佛说:“一失人身,万劫不复。” 若把人身失掉了,百千万劫再也不能恢复。 为什么呢?因为他已被分开了,经过化学工厂的化验,分开一部分一部分的。 假如人会变成蚊虫这就是因为人的心很毒,专门贪而无厌,总想吸食人的血。这种思想长久了,就会变成蚊虫,而遂心满愿地到处去吸人的血。 它虽然是性化了,可是它还是有个灵性,还有点知觉性,于是它也只知道吸人的血,旁的什么也不知道了。 它之有生命,也就是以贪心来为它的工作,这是蚊虫的因缘。 蚂蚁呢?它们都很好吃的。一个人要变蚂蚁,可以变成八万四千那么多。 所以你看蚊子,一班一班总有好多在一起。 蚂蚁一窝一窝,也是很多很多聚在一起。它们因为性化灵残,所以其力量也小了,没有那么大的力量。 还有蜜蜂,它好偷东西,盗戒犯了很多,乃是往昔不持盗戒。 蚊子也不持盗戒,蚂蚁也不持盗戒。 蜜蜂更厉害,所以蜜蜂很会偷蜜。 旁人有蜜,如果不看着,没有那工蜂,和站岗的蜜蜂在看守着,便有一班又一班的蜜蜂,把蜜都偷去了。 它喜欢吃甜的,所以偷回去做土墟,放在它们的银行里头。 它们的蜂窝那里,就是它们的银行。 它们因为只知道是蜜蜂吃蜜糖,所以造蜜蜂的窝,就好像人存钱一样。 但是存来存去存得很多了,最后被人拿走了。 为什么被人拿走了?这是因为性犯盗戒,来之不善,去之亦矣。 得来的时候,不是光明磊落,所以最后弄丢了。 以这个小的蚊虫、蜜蜂、蚂蚁──这三种小动物来研究,便应该明白我们人不可以犯杀戒、盗戒、邪淫戒、妄语戒,也不可以犯饮酒戒。 因为饮酒就会做糊涂的事,做什么糊涂事呢? 以前有位受五戒的人,他的五戒本来守得很好,可是有一天忽然想起喝酒来。 他就自恃:“受五戒杀、盗、淫、妄,这都很重要的。 但是酒戒是很平常的,守它做什么?这是多余的,现在开始不守酒戒了。 我要去喝点酒。”于是就去买一瓶酒回来,自斟自饮。 复觉得无味,没菜下酒,很想找些什么来下酒。 正在这时候,邻居的一只鸡跑过来,他一看就想:“这大概是菩萨给我送菜肴来了!”…

法华经与净土关系

法华经与净土关系 1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63471993 千经万论,指归净土:法华经与净土宗 千经万论,指归净土——法华经与净土宗 选自《印光大师文钞》: 窃闻净土者,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。高超一切禅教律,统摄一切禅教律。略言之,一言一句一偈一书,可以包括无余。广说之,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,五宗诸祖师之妙义,亦诠不尽。纵饶尽大地众生,同成正觉,出广长舌,以神通力,智慧力,尘说刹说,炽然说,无间说,又岂能尽。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。 试观华严大经,王于三藏,末后一著,归重愿王。法华奥典,妙冠群经。闻即往生,位齐等觉。则千经万论,处处指归者,有由来也。文殊发愿,普贤劝进,如来授记于大集,谓末法中非此莫度。龙树简示于婆沙,谓易行道,速出生死。则往圣前贤,人人趣向者,岂徒然哉。诚所谓一代时教,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。 不但此也,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,所谓山河大地,明暗色空,见闻觉知,声香味等,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也。寒暑代谢,老病相摧,水旱兵疫,魔侣邪见,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。广说其可尽乎!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——法华经写本序 法华经写本序(民国二十二年) 法华一经,义理宏深功德广大。开权显实,授声闻成佛之记。而散心念佛,及举手低头之善,亦作未来成佛之因。开迹显本,示如来寿量无边,而本地眷属,及大士利生妙用,亦得迹本彻底全彰。普令一切众生,同知永劫轮回之幻苦,本具佛性之真心。从兹上幕诸圣,下重己灵,信愿念佛,求生西方,以期永离五浊,速证无生,如药王本事品所明。畅如来出世之本怀,作九界众生之善导,其为利益,非佛莫知。以故凡读诵受持书写流通者,其功德亦非世间凡夫二乘所能测度也。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,须向恭敬中求。有一分恭敬,即消一分罪业,增一分福慧。有十分恭敬,即消十分罪业,增十分福慧。凡读诵受持书写之人,必须净身口意,竭诚尽敬,如忠臣奉明主之圣旨,孝子读慈亲之遗嘱,敬恭寅畏,不敢怠忽,则无边利益,自可亲得矣。若或漫无敬意,任性亵渎,亦如近世儒者之读儒书,绝无对越圣贤,不敢自安之想念,虽亦可以种未来得度之善根,其亵慢之罪,殊非浅鲜,固不可不为注意也。因契诚居士曹崧乔,敬写此经,欲后之读诵受持者,咸得真实利益,祈余略序其意,故书此以赠之。若不以吾言为谬,其所得之益,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也。 倓虚大师谈《法华经》与净土 诵法华经,临终生西 如莲法师,法名澄志(俗名张焕臣),吉林通阳县人。一九四七年任吉林佛教会会长。他持身谨严,不苟言笑,待人和霭,外号张善人。出家后,除虔修净土法门外;并日诵《法华经》一遍,几十年如一日。一九四八年农历二月十六日,预知时至,前三天,将身前一切安置妥当,向诸法侣告假。临终时,让大众打普佛,自己在念佛声中含笑往生净土。这都是因平常诵《法华经》的好处。 为什么专诵《法华经》能往生极乐世界呢?要知念佛一法,为最上乘法;《法华经》为如来最后极谈,亦为最上乘法。《弥陀经》,无问自说,直言西方极乐世界,依正二报庄严,反复让人发愿往生,最后成佛。《法华经》共七卷二十八品。前十四品,开权显实;后十四品,开迹显本。和《弥陀经》一样,都是无问自说,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,毕竟成佛。 我常说:“《法华经》就是广说的《弥陀经》,《弥陀经》就是略说的《法华经》。”这两部经都是全事即理,并没像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,让人悟理修行等。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,观现量境。在经文里所说最明显的,如《弥陀经》云:“若有善男子,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乱,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。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”《法华经》第二十三,药王本事品云:“闻是经典,如说修行,于此命终,即往安乐世界,阿弥陀佛,大菩萨众,围绕住处,生莲华中,宝座之上。”这些意义都相同。其他在弥陀经里,所说的国土庄严,说佛的寿命,说佛的光明,以及六方佛,诸佛护念等,虽然和《法华经》的文字措辞有广略不同,但其境界和意义,都是理无二致。所以,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,包括无量法门。请大家要老实念佛,千万不要把这句阿弥陀佛看轻!(倓虚大师《影尘回忆录》) 《阿弥陀经》是《法华经》的略说   《阿弥陀经》是释迦佛无问而自说的,里面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,及念佛生西方的。它的意义,和《法华经》相同。因为《法华经》,也是对舍利弗尊者,无问而自说的。佛说过《无量义经》之后,便入于“无量义处三昧”,身心不动,放眉间白毫相光,照东方万八千土,现出种种瑞相,致使闻法大众,起种种疑难。经过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大众决疑之后,佛便从三昧安详而起,没用人请问,开口即对舍利弗尊者说:“诸佛智慧,甚深无量。其智慧门,难解难入。一切声闻、辟支佛,所不能知。……成就甚深未曾有法……取要言之,无量无边,未曾有法,佛悉成就。”   我常说:“《法华经》就是广说的《弥陀经》,《弥陀经》就是略说的《法华经》。”这两部经都是全事即理的话,并没象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,让人悟理、修行等事。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,观现量境。如果大家对于《法华经》和《弥陀经》细心研究过的,对里面文义会通起来,一对照,就明白了。   《法华经》共七卷二十八品,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,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,都是说最上乘法。例如在《弥陀经》里说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子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乱。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。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”在《法华经》第二十三《药王本事品》说:“闻是经典,如说修行,于此命终,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、大菩萨众围绕住处,生莲华中,宝座之上。”意义都相同。其他在《阿弥陀经》里所说的国土庄严、说佛的寿命、说佛的光明,以及六方佛诸佛护念等,虽然和《法华经》的文相、措词有广略不同,但其境界和意义,都是理无二致。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,包括无量法门。(倓虚大师《念佛论》) 念佛法门最殊胜   过去的祖师们,如天台智者大师、永明寿禅师、蕅益大师、彻悟禅师等,末了都归于净土,专门念佛。因为修其他宗,往往因为根器不适合,或者遇不到相当人指导,会出毛病、走错路。念佛人,只要信、愿、行具足,脚踏实地去念,既仗佛力,又仗人力,决不会走错路的。所以说念佛法门最方便,最直捷。   修其他宗,都是仗自力,能断惑才能证真。说起来很容易,实际上没有相当功夫,不容易做到。修净土法门有一种特别好处,可以带业往生,到极乐世界之后,仗阿弥陀佛的力量,和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及其他诸上善人聚会一处,共同熏修。将来慢慢就可以业尽情空,由凡圣同居土,到方便有余土;由方便有余土,到实报庄严土;由实报庄严土,直到常寂光净土,得见佛的真身。这是说根性浅薄的话。如果是上乘根性,无论生到任何一个佛土里,都能圆见四土的。   念佛求往生的好处,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永远不再堕落,永久不再造业,自己可以慢慢加功进行去修行,直至成佛度众生为止。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,任何人也不能毁谤。但是如修不到究竟处,仍然要堕落。如过去无著、世亲、师子觉三位菩萨,当初志同道合,同发愿修唯识观,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,言明谁先去时,到那里再回来报讯。后来师子觉先圆寂,一去三年,不见回来报讯。过三年后,世亲又圆寂,当他临命终时,无著告诉他说:“你到天上见弥勒之后,无论如何,要回来报个讯。”世亲去后,过了三年才回来。无著问他:“你为什么过了这么多时才回来?”世亲说:“我到兜率内院,听弥勒菩萨一座法,拜了三拜,绕一个圈子就回来了。因为那里日夜长,不多会功夫,在人间就过了三年。”无著又问他:“师子觉现在何处,为什么不回来报讯?”世亲说:“他生天经过兜率外院,还没有到内院去,就被五欲所缠,到现在还没有见到弥勒哩!”无著听说之后,生天很危险,于是重新发愿,不生天,愿生极乐(见智者大师《净土十疑论》引证)。请想,师子觉已是大乘菩萨位子,在天宫尚被五欲所缠,这是多么危险的事!其他如修禅定功夫,如果超不出三界,无论到任何一个天上去,待天福享尽之后,仍然要堕落,去随业轮回受报。象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无闻比丘,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可是念佛人求生净土就没有这种危险。有这么两句话:“饶你修到非非想,不如西方归去来。”这是说即使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,寿尽福满,仍然要堕落,不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在九品莲华台之中,纵然生到下下品,也已经出离轮回,可以慢慢证到上上品,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强得多。 (倓虚大师《念佛论》) 《法华经》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净空法师 《法华经》上有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直至往生的开示,在《药王菩萨本事品》第二十三章,佛明白地告诉我们说:“如果佛灭度之后,后五百岁中(指末法时期,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呀!五百年,也就是佛灭度二千五百年以后),若有女人闻是经典,如教修行,于此命终,即往安乐世界(安乐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),阿弥陀佛,大菩萨众,围绕住处,生莲花中,宝座之上,不复为贪欲所恼,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,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,得菩萨神通、无生法忍。” 《法华经》现代又有惊人的发现,《法华经》梵文原本现在世间还存在,这是很难得的,英国人从梵文《法华经》译成英文,在《普门品》里面有三句七首偈是我们中文没有的,这三句七首偈通通讲西方极乐世界。民国初年,吕碧城居士根据英文版的《法华经》把漏掉的这部分经文译成中文。过去,李炳南居士在台中讲《法华经》,把这一段加进去了。原文三句是:“无尽意菩萨,问佛所说,心中信悦,而说偈曰”。后面有七首偈: 第一首是:“彼如是慈悲,一时当成佛”。“彼”,指观世音菩萨。观世音菩萨这样的大慈悲,将来一定会成佛。“为世除忧患”,为世界众生消除忧患。“我心实悦服”。无尽意菩萨讲,我心里对他非常佩服。 第二首是:“诸王彼为尊,功德富于矿,历劫勤修行,证道最无上。”这是赞叹西方教主阿弥陀佛的功德第一。 第三首偈:“辅翼阿弥陀,侍立其左右,慧力能总持,禅定成无漏。”这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定慧等持。 第四首偈:“至尊阿弥陀,西方有净土,弥陀护众生,是彼常居处。”这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常住西方极乐世界。 第五首跟四十八愿的愿文完全相应:“彼国无女人(是第二十二愿),惟有诸佛子,从莲花化生,皆坐净莲池。”人生净土是莲华化生,与第二十四愿完全相应。 第六首:“至尊阿弥陀,宝座莲华上,花中放光明,照耀最无量。” 第七首:“赞彼功德藏,三界无能比,彼为宇宙师,我辈速归依。” 这七首偈统统是赞扬净土,说明观世音菩萨的居处及来历,尤见完善,皆为莲宗有力的证明,不亚于华严普贤行愿品。藕益大师说,净土法门是“华严奥藏,法华秘髓”。这八个字我们现在才真正懂得了它的意思,才认识了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!(净空法师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讲解) 法华经实为净土经,普门品盛赞阿弥陀 《法华经·普门品》,英国克尔恩氏据梵文翻成英文,篇末诸偈,赞扬弥陀净土,为莲宗有力之证,不亚于《华严经·普贤行愿品》。 “赞彼功德藏,三界无能比,彼为宇宙师,我辈应归依!”…

梦参老和尚:它是学佛的最大障碍

梦参老和尚:它是学佛的最大障碍,处在这种状态的人,要及时改正 1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76590059742699088&wfr=spider&for=pc 梦参老和尚,世寿103岁,16岁出家,僧腊87载。一生当中亲近了虚云、弘一、慈舟、倓虚等近代著名高僧。因为出家因缘,始于自己的一个梦境,所以他的师父为他取名为“觉醒”。但老和尚自认自己还未觉醒,所以自己称自己为“梦参”,而“梦参”这个法名也特别贴合老和尚,因为他出家着一生中,有许多重大因缘都与自己的梦境有关。 具体的梦境,这篇文章就不细谈了,回来会专门写一章供大家了解,大家可以先点击关注收藏。今天我们来讲关于人们在学佛时,老和尚的一个重要开 示:它是学佛的最大障碍,处在这种状态的人,要及时改正。 请问师父 老和尚在五台山时,有很多人都到山上问老和尚:“师父,我念佛很多年了,临命终时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?”老和尚反问居士道:“你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呢?”居士说:“我念佛念了很多年了,但总感觉好像没什么效果,也没有什么感应。我到时候能不能往生?”老和尚很直接的说:“不能。” 居士一听就来劲了,问:“为什么?”老和尚说:“你问我就生不到。因为你心中存在疑惑,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具足信心没有疑惑的,如果有疑惑还能去得了吗?你没有信心,不相信。你以后把这个怀疑的念头打消了,生则决定生。如果你存在疑惑,去则实不去。你根本没有下决心,对佛法有怀疑,那还能得到吗?“ 佛法大海,为信能入 常常有人对老和尚说:“我业障很重。”他相信自己业障很重,但他不相信自己的佛性与佛无二无别。为什么不相信?这就是业障重的表现。 龙树菩萨说:“佛法大海,为信能入,智 为能度。”《华严经》中说道:“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”我们学佛要把疑惑除掉,疑惑是十烦恼之一,你对佛法不要生疑惑心。如何有这个疑惑,那么学什么都学不进去,什么也得不到。疑是障碍,是你的惑、你的业使你怀疑的。 入了佛门,就要相信佛陀所讲的话。不论佛说的哪一句话,都是我们要相信且施行的,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,不要去分别那个。大小不是佛所教授的法有大小,而是众生的心。人们常说苦集灭道是小乘法,当你感受到苦,受到一点灾难和痛苦时,你所升起的第一个念头是“我这个苦,愿众生都不要受。”众生都有这种苦,那你第一念想的是“当愿众生”就不是小乘。 “圆人受法,无法不圆”,拥有大根器圆满的人,他听什么法都是圆的;但如果一个人心地狭隘,只想自己不顾他人,那么就是再大乘的法,在他而言连小乘也难以算得上。法无定体,一切法没有大小,有大小的是众生的心。圆人受法,无法不圆,但你以一个小乘的心来受法时,法就小了。 而你对什么都怀疑,那么你什么也入不了门。所以一定不要怀疑,令离疑网。但我们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,就是“依法不依人”,就是要相信佛所说的话,对佛讲的法不要怀疑;不要相信人,要相信佛。 有很多道友,就是学一部《楞严经》,有五十几家的注解,各执己见,学《楞严经》的和学《楞严经》的,都自己闹不清楚了。好好学佛,你的疑惑就没有障碍。信心增长了,不论学哪一门都会很快获得利益。

第六识和第七识的区别

第六识和第七识的区别 唯识学中的“八识心王”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。本人是知识的搬运工啊,只是把今天学习的成果,搬到这里来而已。 1、眼识: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,就是眼识的功能。注意,眼睛只能看见,而不会分别;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、那个是笔,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。 2、耳识:耳朵具有听的功能,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,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、那个是小号的声音。一区分,就是意识在作用了。 3、鼻识:鼻子具有嗅觉,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,一区分香臭,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。 4、舌识:舌头具有味觉,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,一区分甜和咸,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。 5、身识: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。 前五识是感识,认识具体对象。 6、意识:意识是第六识,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。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,意识便同时俱起。 此外,意识对内外之境,不分有形无形,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,有比知、推测的作用。因此迷悟升沉之业,皆由意识而作。现在心理学上,研究到前六识为止。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,还有第七、第八——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。 7、末那识: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。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,其本质是恒审思量。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(阿赖耶识)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,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,所以末那识又称为“我识”。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,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。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,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,有其余势,以种子的形式,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。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,以之为我。实际上,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、非常非断的作用。 《金刚经》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此中本来无常,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,因此生起贪、憎、痴、疑、慢等种种烦恼。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,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,但因它执着自我,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。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?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。 8、阿赖耶识:阿赖耶是梵音,又称为藏识,含能藏、所藏、执藏三义,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。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。由无明(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略解)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,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,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。 一切众生,每一个起心动念,或是语言行为,都会造成一个业种,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,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。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,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,所以有所藏义。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,而为它所爱,所以有我爱执藏义。 [第六识与第七识的区别在哪里?] 第六识与第七识同为八识之一。第六识是意识,第七识是意根,意根是意识的所依根。 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。前五识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中有一识起作用,意识便同时俱起。 第七识原名叫做“末那”,是意识的根本,其本质是恒审思量。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(阿赖耶识)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,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,所以末那识又称为“我识”。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,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。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,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,但因它执着自我,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。 第七识意根遍缘一切诸法,而且可以处处作主。意根是恒而常住的;除非断尽我执而入无余涅槃中,否则意根是永远存在的,自无始劫以来他就一直都是如此的;在意识现行时,必须有意根作为俱有依,由意根配合意识而同时运作,意识才能运作。 第七识的意义是“意”,与第六识的意识是有所不同的。所谓意,正是指它在凡夫位其体是个纯染污的东西,无始劫来日夜相续没有刹那时间曾放弃执拗爱染;它是不断地单纯地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自内我,思量为我的爱见极强,因之管它叫意。 它是恒审思量(恒:永远,不间断的意思。审:审察,审视。思:反应,判断,决定。量:量度,区分。总的意思,即对事物不间断的做出反应区分和判断决定。),没有片刻停歇,第六识虽有思量作用,可是有时间断,例如熟睡无梦时,第六意识就不现前,也自然就没有起思量作用了;因之第六识不能单叫意而叫做意识,只有第七识思量义特强,而且第七识还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;故唯第七识得名为意。 第七识,意识的根。比如说,我有眼睛,眼睛叫眼根,由于眼根触色尘,外面的东西叫色尘,眼根接触色尘后,然后这个形象会跑到眼睛背后的视网膜上,落下一个影像,就像照相机后面的那个,显示影像的部分一样,眼球也有这个功能,视网膜上的视觉形象通过视觉传导神经,传到大脑里边,再合成一个形象,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大脑里边的那个形象,视网膜上的形象我们自己也看不到。 现在我举杯大家看到了,其实你是看到了你自己大脑里边出现的影像,这个杯不会跑到你的眼睛里,更不会跑到你的大脑里,这是谁都知道的,所以,你看到的仅仅是,第二重或者第三重影像而已。 不单看到这个杯子是如此,你看到一切事物都是这样,只是影像,没有真实,可是,这个影像跟外面是一致的,所以,我们误解为这旨真实的,就像镜子里有一朵花,如果这个人不小心的话,他误认为它是真花,他会伸手去抓,结果手碰到玻璃才知道,这是镜中花,它不是真花,真花应该在外面,什么地方摆着,他弄误会了,眼识是如此。 第六识呢,“意根”触“法尘”生意识,和眼根触色尘生眼识的道理是一样的,法尘有法尘的种子,变成现行以后就是第六识了解的境界,这叫法尘境界,法尘境界靠谁来触呢,在没有意识,意识还没有生起的时候,就要靠意根来触这个法尘,和前面的五根、五尘、五识,根触尘生识的道理,是一样的,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意根,触法尘然后才能生意识。 比如说我们睡着了不做梦,第六识或者说前六识也都没有了,那个时候继续在工作的识,只有两个,就是第七识和第八识,他们不需要睡觉,因为他们不是靠肉身存在的,即使肉身毁掉以后,这两个识仍然在,一直都在,所以,他们会继续工作,因此才能够保证我们肉体在睡觉的时候,仍然完好无损,或者说,体内还在进行一系列的运作,但是人睡了,什么都不知道了,前六识断了,但第七识,第八识没有断,那个第七识就是意根,他遍缘一切境界,一直在做监督的工作,人睡着了,这是第七识靠着肉体的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仍然在监督外边的一切境界,万一着火了,人睡着了什么也不知道,但是人会突然惊醒,为什么,因为有火光,火光会映到眼睛里,虽然眼睛是闭着的,但是那个光亮还是会透过眼皮,还是可以反映出来,另外可能有吵杂的声音,有热,都被第七识了知了,但第七识不知道,这具体是怎么回事,喂……第六识,赶快醒来看看是怎么回事,他就把第六识叫醒了,你不能继续睡了,赶快起来,这时候第六识又产生了,第六识一看,大事不好,着火了,赶快逃命,第六识和第七识他们要互相配合,这是举梦中被惊醒的一个例子。 其实白天也是这样的,我们本来在这里听讲,听得很好,突然外边放一声炮,一响,大家的头一下都转过去了,什么声音,因为这个现象,先被第七识捕捉到以后,第七识,他不能够详细地了解,因为他遍缘一切法,攀缘得太广泛了,所以,就不能够单对一个法,进行很细致的了解,第六识的功能就是可以专门针对一个问题,分别得很详细好比我面前这朵花,可以跟眼识配合了解得非常详细具体,第七识不行,第七识虽然也看到了,但并不能具体了达,所有境界他只能够大概知道,却不能够很详细很具体地知道,这是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一方面的区别, 另一方面,第六识,他的主要功能是分别,刚才说过,他能进行周详的分别,可以在某一个点上进行,最详细的分别都没有问题,第六识做完了事情,做得已经成了习惯的事情,变成习惯以后,就由第七识来管了,这是二者的另一区别,好比说,我们一开始学车的人,很紧张,战战兢兢的,这个方向盘怎么掌握,这个离合器怎么踩,这个档怎么挂,外面又要看灯,打转向灯,很多地方需要协同配合,他的注意力,一会儿注意这个地方,一会儿注意那个地方,是跳动的,第七识不然他弥漫地监督一切情况,但是一旦协同已经完成,学习过程结束,已经很自如的时候,第六识,就可以再做别的事情了,司机可以跟旁边的人说话,可以打电话,可以听音乐都没关系了,因为他的运作已经熟练了,变成了一种既定的程序,可以自动地反应,那么就交给第七识了,因此凡是有关习惯的事情,是第七识来管理的,而学习新的东西呢,是第六识完成的。 识和根的关系,就像草本的枝叶和根一样。但不同的是:草木的枝叶和根同一种子而生,识和根种子各别。不过由于某种东西有助于发某种识的作用,特地名为某识的根,这里有一个界限,任何识没有同类根就不能发生,任何根也不能助发异类识。如眼识种子必须依眼根才能发生,而眼根也只能助发眼识,绝对不能助发耳、鼻、舌识等。

追求神通最终会一无所有

追求神通最终会一无所有 1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read/cv8670761/ 追求神通最终会一无所有,执着瑞相好事减半、挂佛牌、忽悠的人、三净肉、财富、算命及看风水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开示   追求神通最终会一无所有,执着瑞相好事减半   我们佛教徒一定需要树立一个正知正念,不要偏。   正见偏了,有偏见的时候,你修行一定修不好。一定不能追求神通啊!大家一定都要知道不能追求神通,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几乎和每个人都有神通差不多了,美国发生什么事情,中国一分钟内就知道了,你们都能看到,你还要神通干什么呢?你要去一个地方,坐飞机,坐高铁,几个小时你就到了,假如你有神通你飞起来也需要时间的,不需要的,不用追求这个神通。   追求神通会有什么问题呢?追求神通容易走火入魔。   学佛不是为了神通,是为了断烦恼,断所知障。为了成就,为了成佛。不是为了神通。   学佛到了一定的层次,神通自自然然就来了,来了就来了,不用跟其他人说。经常给他人说神通之类的话,是不好的。   当你经常说神通,当你真的有一点点神通的时候,天子魔就找上你了。为什么呢?天子魔最喜欢玩有神通的人!谁有神通它他玩谁,前几年你可能顺顺利利的,最终会一无所有,生不如死,来世还堕恶道,所以不要玩神通。   千万不要经常想开天眼,开天眼有什么好处呢?开了天眼也没有什么大作用啊!   假如你真的有了他心通,有什么作用呢?每一个人对你有什么想法你知道了之后,他对你不好,对你心里不满,这个也心里不满,那个也心里不满。人里面对你满意的有多少人呢?不满意的特别多。你知道了这些有何用呢?没有什么用处。知道了之后你可能更加烦恼。千万不能追求神通,这个很重要很重要。   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,会出现很多的瑞像,那是正常的,但也不要偏向于神通,你学佛共修的时候也好,什么时候在藏区出现一个彩虹也好,佛身上降甘露也好,这些都不能偏向于神通。你做一个梦,梦里见到观音菩萨是一个好事,对好事不执着更好,当你没有执着的时候,100%的好事,一旦执着就降下来50%。不执着它是更好。   挂佛牌取决于你的信心,没有本命年的佛这些说法,信仰正法,走正道   你们通常挂佛牌,自己对哪一尊佛有信心挂那个佛就可以了。对度母有信心就挂度母,对文殊菩萨有信心就挂文殊菩萨。   本命年的佛那些都是商家弄出来的,生意人和算命先生一起弄出来的,那些不要相信。佛菩萨是平等的,都会加持;   文殊菩萨会加持属兔的不加持属猪的?哪里有这样的事,没有的。不动如来佛只加持属鸡的不加持属兔?哪里有这样的事,所以这些都是那些商家弄出来的。   那些不是真正的佛教的东西,不用执着。好好信仰正法就可以了,走到正路就可以了。   自己遇到什么样的问题,好事是自己的福报,坏事是自己的业障,有业障好好念经,忏悔业障就可以了,事情不顺利多念《二十一尊度母礼赞经》等经文就可以了。   现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忽悠的人,不要相信那些话   现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忽悠的人,不能听他们的。有人看到有些女弟子长相比较好一点,就开始对她忽悠:你是观音菩萨再来的,经常跟她说,她自己也信以为真了。…